云川官网

战酷暑:定边热土淬心志 书院学子践真行——砺志书院假期实践活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红色基因,并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实施成效,砺志书院组织实践团赴陕西省定边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团队成员行程紧凑,先后考察了石光银治沙主题展馆、杨井镇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社等多个点位。通过现场勘察、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查阅文献资料等多种途径,砺志书院实践团系统探究了定边县在生态环境保护、红色文化赓续与乡村发展振兴方面的实践模式与经验。

礼赞治沙典范,解析定边生态治理智慧

防风固沙造林是定边生态建设的核心。实践团走访石光银治沙事迹展馆,有幸采访石光银老先生,聆听其治沙心得与专业见解。随后,由石光银老先生的孙子石健阳带领参观,通过影像资料、实物记录等,实践团了解到石光银带领群众实现 “人进沙退” 的壮举,其 “世界杰出林农奖” 更是中国治沙成就的国际见证。

在堆子梁镇小滩子村,初代治沙成员吴俊成带领实践团参观李守林故居,讲述其 “敢教沙漠变绿洲” 的理念。借助历史资料,团队看到李守林带领村民从柴草固沙、栽种沙柳起步,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拉土压沙,将沙害之地变为良田,为生态治理与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李守林、石光银两位英雄的事迹,是定边人民与恶劣自然环境顽强斗争的生动写照,深刻诠释了 “人定胜天” 的坚毅品格。他们坚守 “久久为功、利在长远” 的生态治理理念,其宝贵实践经验为当下生态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财富,值得深入学习、代代传承。

回溯盐湖历史,体悟红色底蕴生态价值

离开展览馆,实践团将目光聚焦于定边盐湖。作为陕西省唯一的湖盐产地,此地不仅以“七彩盐湖”的自然奇观著称,更铭刻着深厚的历史印记与红色记忆。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团队成员细致了解了盐湖自秦汉以来的采盐沿革,并实地观摩了当代湖盐生产工艺流程。这种直观体验深化了成员们对千年盐业传承及其历史意义的认知。

移步至三五九旅打盐旧址,历史图片、实物遗存及讲解员的生动叙述,使团队成员仿佛置身于革命年代,深切感受到先辈们在此的艰苦卓绝。彼时,三五九旅官兵在恶劣条件下,依靠人力肩挑手凿,将盐产转化为支持前线的战略物资,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中央第一财政”。成员们深受触动,一致表示将铭记这段红色历史,将先辈们不畏艰难、为国奉献的精神内化为自身学习与未来工作的动力源泉。

随后,团队参访了盐湖养虾企业。该公司创新性地利用盐碱环境及盐湖水资源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成功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团队成员与技术人员就养殖技术瓶颈、市场运营策略及产业发展前景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该企业在生态产业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成果斐然,令实践团成员赞叹不已,由衷给予高度评价。

聚焦乡村振兴,探寻集体产业创新路径

为验证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落地效果,实践团来到定边县杨井镇沙渠子现代生态农业合作社。该社以村集体经济为依托,深度挖掘定边特色资源,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将定边剪纸等非遗技艺转化为文创产品,通过手工艺工坊带动村民增收;同时立足荞麦、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开发荞麦香醋等产品。这些举措既盘活了地方经济,又传承了特色文化,实现乡村振兴的 “双轮驱动”。

实践团成员与合作社负责人围绕“集体经济运营机制”、“文旅融合路径”、“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合作社“以农为本、以旅促兴”的发展思路获得了团队的充分认同。大家认为,其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具有启发性和推广价值的范例。

梳理实践收获,凝聚理工学子青年担当

调研期间,实践团每日召开总结会,梳理当日调研资料,交流心得体会,确保调研成果的系统性与深度。成员们表示,通过此次定边之行,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感受到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传承力量,更看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推动实践育人走深走实,砺志书院实践团与定边县农业农村局达成共识,决定共建社会实践基地。该基地的建立,将为砺志书院学子提供长期、稳定的实践平台,助力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定边县生态保护、红色文化传承及乡村振兴等工作,也为定边县的发展注入持续的青春动能。

砺志书院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将定边县的生态治理经验、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发展模式融入学术研究与实践教学中,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基层、服务社会,为推动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  (陕西理工大学 曹若源 李政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战酷暑:定边热土淬心志 书院学子践真行——砺志书院假期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