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为保障视障群体出行环境,微光践行实践队专程前往丹阳、扬中等地,采访丹阳市残联眭主任、扬中市盲人协会主席崔主席以及二十多名盲友。
7月29日上午,微光践行实践队到达扬中市盲人协会主席崔德风家中,在采访中崔主席首先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隆重欢迎,并介绍我国盲道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随无障碍理念普及逐步推广,他指出当前盲道管理由市政园林部门负责,整改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之后崔主席带领我们实地勘查附近城区盲道,现场可见,部分路段的盲道被石墩占用,这些石墩是视障者出行的“隐形障碍”,很多盲友路过时经常撞到腿,安全隐患突出。
随后后崔主席带领实践队前往几名较远地区盲友的家中采访,因为自身有轻微视力障碍,崔主席在带领我们团队去其他盲友家里过程中,轻轻捏着着志愿者的衣服,让志愿者为其引路,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卷。让我们团队更真切地体会到视障群体日常出行的不易。实践队在崔主席的带领下,面向扬中各地共计二十几名盲友进行采访和宣讲。
7月29日下午,微光践行实践队到达丹阳市残联,对丹阳市残联眭主任进行专项采访。丹阳市残联眭主任坦言,视障群体因沟通成本高、参与度低,常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主动诉求较少。为此,当地残联以“主动服务”构建多维度帮扶体系:就业上,定期举办盲人按摩培训,疫情期间还为相关机构提供专项补助;民生保障方面,对持证残疾人开展年底慰问,并提供居家托养服务,安排专人每月上门打扫、理发。
此外,残联积极响应个体需求。此前,一对外地全盲夫妻入住丹阳,向残联求助,因为原先幼儿园距离远,接送不方便,希望孩子就近入读幼儿园,残联分管领导协调教育局后,顺利解决了这一难题。
眭主任同时指出,得益于医学进步,产检筛查、早期干预及治疗补贴的完善,丹阳全盲群体已极少。但无障碍环境仍有不足:丹阳作为起步较早的城市,部分街道盲道因年代久远、规划滞后,铺设不规范且与周边设施冲突,重新规划难度大。
当地主要通过公益诉讼推动整改,却面临管理难题:相比政府内部整改,商超、道路等区域的协调涉及多主体,难度更大。不过,去年公共场所便民服务中心的无障碍设施优化意见已全部落实,为后续工作积累了经验。
从技能培训到环境优化,各地正持续探索,为视障群体构建更包容的支持网络。正如眭主任所说:“让‘沉默’的群体被看见,需要政策温度与全社会参与。”
作者:池晓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凹途织梦,暖道同行——微光践行实践队专题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