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探访密云养老院:洪水退去后的“淤泥战场”与重生希望

暴雨初歇,洪水退去,但北京市密云区某养老院内,一场与时间赛跑“清淤战”仍在持续。近日,本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座被洪水侵袭的养老院满目疮痍:院内堆积着半米高的淤泥,走廊墙壁留下1米多高的水痕,老人房间内被浸泡的家具、衣物散落一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霉味。然而,在满目狼藉中,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们正用双手刨开淤泥,试图为百余位老人抢回一个“干净的家”。

洪水突袭:48小时生死转移

7月31日晚,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密云区遭遇特大暴雨,3小时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养老院院长李淑芬回忆,当晚10点,院内积水突然暴涨,从脚踝迅速漫至腰部。“我们立刻启动应急预案,20分钟内将37名失能老人和12名高龄老人转移至二楼安全区。”

然而,洪水并未停歇。次日凌晨1点,水位涨至2米,淹没了一楼所有功能区。食堂、药房、活动室内的设备、药品、老人病历档案全部被毁。“最心疼的是那些老照片,很多老人一辈子就留了那么几张,全泡烂了。”护理员王大姐哽咽着说。

清淤攻坚:从“寸步难行”到“曙光初现”

洪水退去后,养老院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清淤。由于院区地势低洼,大量泥沙从周边河道冲入,最厚处淤泥超过60厘米。“机械进不去,只能靠人工铲、抬、运。”李淑芬指着院内正在作业的志愿者队伍介绍,8月2日以来,来自密云区武装部、社区街道的200余名志愿者轮流上岗,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记者在现场看到,志愿者们穿着胶靴,用铁锹将淤泥一铲一铲装入推车,再徒步运至300米外的垃圾处理点。由于淤泥黏性极强,每车只能装半立方米,却重达200公斤。“一天下来,手套磨破三四副,腰都直不起来。”志愿者小刘擦着汗说。

截至记者探访时,养老院已完成60%的清淤工作,但挑战仍存:二楼走廊因长期浸泡出现墙体开裂,需专业机构检测;被淹的3台制氧机、2台电梯亟待维修更换;更棘手的是,部分老人因住所被毁,情绪波动明显。“有位爷爷总问‘我的家呢’,我们只能一遍遍安慰他。”心理咨询师张医生说。

社会援手:从“孤军奋战”到“八方支援”

灾难面前,温暖从未缺席。8月3日,北京市民政局紧急调拨500套生活物资,包括床垫、被褥、应急照明设备;密云区商务局协调超市每日配送新鲜食材,保障老人饮食;附近居民自发送来热饭热汤,甚至有老人捐出自己的退休金。“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淑芬翻看着捐赠记录本,眼眶泛红。

更令人感动的是,部分老人家属主动推迟探视,通过视频通话安慰老人:“妈,您别急,房子坏了咱再修,人没事就好。”一位家属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养老院平时把我们父母照顾得很好,现在他们有难,我们当然要支持。”

结语:淤泥之下,希望生长

在养老院墙角,一株被淤泥掩埋半截的月季花意外存活,嫩绿的新芽从泥缝中探出头来。这或许正是这场灾难的隐喻——毁灭与重生,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据院方计划,清淤工作将于8月15日前完成,随后进行全面消杀与设备检修,争取在月底前让老人们重返“干净、温暖”的家。“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位老人。”李淑芬的承诺,在烈日下的淤泥场上显得格外坚定。

(完)

文案亮点

  1. 场景化叙事:通过淤泥厚度、水痕高度、志愿者动作等细节,还原灾难现场与救援实况;
  2. 人物故事穿插:以院长、护理员、志愿者、老人家属等多视角,展现灾难中的人性光辉;
  3. 社会意义升华:从个体救援延伸至社会互助,传递“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的正能量;
  4. 象征意象运用:以月季花新芽隐喻希望,增强文章感染力与记忆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探访密云养老院:洪水退去后的“淤泥战场”与重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