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国飘起今冬第一场雪,三亚的椰林却依旧摇曳在25℃的暖风中。近年来,一种“冬季南飞避寒、夏季北归纳凉”的“候鸟式”旅居模式在中国悄然兴起,从冰雪覆盖的东北到阳光充沛的海南,数百万老年人正用脚步重新定义“退休生活”,而年轻群体也逐渐加入这场跨越千里的季节迁徙。
银发族引领潮流:从“避寒”到“疗愈”的升级需求
据海南省旅文厅数据,2023年冬季,海南接待过冬“候鸟”人群超150万人次,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72%。这群“银发旅行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避寒,而是追求更高品质的旅居体验。
“以前租房就行,现在要选带泳池、健身房的康养社区。”65岁的哈尔滨市民王淑芬在三亚某高端养老公寓住了5年,她算了一笔账:每月8000元的费用包含三餐、医疗服务和兴趣课程,比在家请保姆还划算。而医疗资源的配套成为关键考量——三亚多家医院开设“候鸟老人绿色通道”,部分社区甚至配备全科医生24小时驻点。
与此同时,北方夏季的“清凉经济”也蓬勃发展。辽宁大连、山东青岛等地推出“避暑旅居套餐”,包含海滨公寓短租、老年大学课程和社区活动,吸引南方老人北上。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大连“候鸟式”旅居人数同比增长40%,平均停留时长超过2个月。
年轻人加入迁徙:工作与诗和远方的平衡术
如果说银发族的迁徙是“刚性需求”,年轻人的参与则更显灵活与多元。随着远程办公普及,一批“数字游民”选择“哪里舒服去哪里工作”。
28岁的程序员李阳就是其中一员。去年冬天,他带着电脑从北京“飞”到西双版纳,在告庄西双景的民宿里一边敲代码一边体验傣族文化。“房租从5000元降到2000元,下班就能逛夜市、骑大象,这种生活在北京想都不敢想。”他笑道。类似李阳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某旅行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11月至2024年3月,20-35岁群体赴海南、云南的“旅居+办公”订单量同比增长156%。
迁徙背后的经济账与社会变局
“候鸟式”旅居的兴起,正在重塑中国旅游经济格局。海南、云南等地政府顺势而为,推出“旅居卡”、长租公寓补贴等政策,吸引长期停留的消费群体。而北方城市也瞄准“夏季经济”,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打造文旅IP提升吸引力。
社会学家张教授指出,这一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消费的转型。“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们更愿意为健康、体验和情感价值买单。候鸟式旅居不仅是空间移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升级。”
从冰雪到椰林,从北国到南疆,这场跨越千里的季节迁徙,正书写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注解。当飞机降落在温暖的机场,当椰风拂去旅途的疲惫,或许正如一位“候鸟”老人所说:“人生就像候鸟,总要飞向更适合自己的季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从冰雪到椰林:中国“候鸟式”旅居潮催生新型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