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号召,7月11日至7月24日,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行知传语 语润乡村”实践团深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不恰镇次汉素村开展为期两周的语言帮扶行动。团队成员通过访谈基层工作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用专业知识和青春热情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力量。
“大爷,您平时和家人说普通话吗?”“小朋友,你在学校都用普通话交流吗?”在当地政府与群众的支持下,实践团走村入户,与村民促膝长谈。一把小板凳,一杯清茶,团队成员用真诚打开了村民的话匣子。海南州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以兰银官话、藏语为主要方言。团队成员发现,尽管近年来普通话普及率有所提高,但在语言的熟练程度上,尤其是老年群体中,方言仍是主要交流工具。
“我们村很多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平时都说方言,年轻人外出打工回来,有时候沟通都有点困难。”次汉素村一位外出务工返乡的青年人坦言。部分乡村教师反映,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能使用普通话,但回家后受方言环境影响,语言习惯难以巩固。这些发现让团队成员意识到,推广普通话不仅要“进校园”,更要“进家庭”,营造良好的普通话学习环境。此外,这些现象在调研数据中得到印证:团队发放的200余份问卷显示,约65%的村民能听懂普通话,但仅有40%能熟练使用;而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0%,但存在发音不标准、词汇量不足等问题。
为帮助村民提高普通话水平,实践团队在村里开设了“普通话小课堂”,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教学方案。对于学龄儿童,团队成员采用趣味游戏、儿歌朗诵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针对中青年村民,则结合就业需求,模拟面试等场景进行实用口语训练;而对于老年人,团队采用“慢速教学+方言对照”的方式,让老人们学会“赶集用语”等生活必备语句。此外,团队还联合当地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学生回家后教长辈说普通话,形成家庭共学的良好氛围。
在调研中,团队发现,语言能力与乡村产业发展同样密切相关。当地各类药材种类多、分布广,包括冬虫夏草、甘草、雪莲等20余种名贵草药,其中自治州境内年产冬虫夏草高达1.8万多公斤,但在电商销售特色药材时,部分村民因普通话不标准,难以有效推介产品,影响了线上销路。为此,团队立刻行动通过开设“直播语言特训班”,教农户掌握产品介绍的“黄金30秒”;制作“农产品话术手册”,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表达;建立“语言帮扶微信群”,提供持续的在线指导。
“乡村振兴,语言先行。”普通话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打开发展之门的钥匙。这次活动帮助村民增强了语言自信,为乡村教育、电商、文旅等事业注入了新活力。未来,团队计划与当地建立长期合作,通过线上一对一语言帮扶课程、定期回访等方式巩固推广成果,让普通话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南京晓庄学院“行知传语 言润乡村”实践团深入青海共和县调研普通话推广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