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察网

30年老小区“长出”共享花园:居民自治撬动城市更新,废墟边角地变身“网红打卡角”

在钢筋水泥城市丛林中,一片由居民亲手打造的共享花园正悄然绽放——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控江路街道的凤城三村,这个房龄超30年的老小区,通过“社区微更新”项目,将堆满垃圾的卫生死角、荒废的自行车棚改造成集种植、休闲、科普于一体的共享花园,成为居民争相打卡的“治愈空间”。

从“脏乱差”到“小而美”:一场由居民发起的“空间革命”

凤城三村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共有28栋楼、1200余户居民。长期以来,小区12号楼旁的一块200平方米空地因权属模糊,逐渐沦为垃圾堆放点,夏季蚊虫滋生、异味刺鼻,居民绕道而行。转机出现在2023年春天:社区规划师在一次调研中听到居民抱怨“连个晒太阳的地方都没有”,随即联合居委会发起“角落重生计划”,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议事会征集改造方案。

“没想到大家热情这么高!”72岁的楼组长张阿姨回忆,第一次议事会就有30多位居民参加,从退休教师到上班族,从“种菜达人”到“设计小白”,纷纷贡献点子:有人提议种月季打造“花墙”,有人建议设座椅供老人休息,还有孩子画下“彩虹秋千”的梦想……最终,方案确定为“共享花园+自治基地”,既满足观赏需求,又保留居民参与种植的空间。

居民自治“种”出社区凝聚力:从“各扫门前雪”到“众人拾柴”

改造资金从何而来?居委会主任李敏介绍,项目采用“政府补贴+社会捐赠+居民众筹”模式:街道提供10万元微更新专项资金,周边企业捐赠了防腐木花箱和自动灌溉系统,居民则自发筹集8000余元购买花种、工具。“钱要花在刀刃上,活更要大家一起干!”在社区志愿者组织下,居民分成“种植组”“设计组”“宣传组”:退休木工陈师傅带着团队用废旧木板制作花架,小学生们用麻绳编织装饰挂件,上班族利用周末翻土播种……经过3个月努力,曾经杂草丛生的空地“变身”为拥有20余种花卉、3组休闲座椅、1个迷你科普角的共享花园。

更令人惊喜的是,花园的维护也由居民轮流负责。“我们制定了《共享花园公约》,比如每周三为‘浇水日’,每月末举办‘种植经验分享会’。”张阿姨笑着说,“现在大家见面不再只是‘吃了吗’,而是‘花园的花开得真好’!”

老小区焕发新活力:共享花园背后的城市治理启示

凤城三村的共享花园并非孤例。近年来,上海、北京、成都等城市纷纷试点“社区微更新”,通过“小规模、渐进式”改造激活老旧社区活力。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潘海啸指出,这类项目的核心在于“居民主体性”:“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改造模式容易‘水土不服’,而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设计者’‘管理者’,不仅能提升空间实用性,更能重建社区信任纽带。”

如今,凤城三村的共享花园已成为街道的“明星项目”,周边小区纷纷前来取经。而居民们也有了新目标:计划在花园旁增设“旧物改造角”,把废弃轮胎、塑料瓶变成花盆和装饰品。“老小区不老,只要大家齐心,处处都能长出惊喜。”李敏望着花园里嬉戏的孩童和晒太阳的老人,语气中满是期待。

在这片由居民亲手浇灌的花园里,绽放的不仅是鲜花,更是一个老社区向“共建共治共享”迈进的生机与希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环球视察网 » 30年老小区“长出”共享花园:居民自治撬动城市更新,废墟边角地变身“网红打卡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