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零时,中国正式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这一时段(7月16日至8月15日)因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集中、极端天气频发,成为北方防汛的“心脏期”。据水利部监测,今年入汛以来全国已发生19次强降雨过程,较常年偏多2次,而“七下八上”期间,区域性旱涝并存、局地极端暴雨风险显著升级,防汛形势呈现“北涝南旱、台风叠加”的复杂格局。
降水格局:南北多、长江少,北方洪涝风险突出
根据水利部信息中心预测,今年“七下八上”期间,全国降水呈现“南北多、长江少”的显著特征。北方地区洪涝灾害风险高于常年,黄河中游、海河流域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以及松辽流域辽河、浑太河和松花江吉林段等可能发生较大洪水。以海河流域为例,其子牙河、大清河等支流近年多次因短时强降雨突破历史水位,今年防洪压力进一步增大。
南方地区则面临阶段性干旱挑战。长江流域中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及中下游干流沿线,以及新疆中北部等地可能出现缺水情况。这种“旱涝急转”的极端性,对跨区域水资源调度和农业灌溉提出更高要求。
气象成因:副高北抬与台风活跃的“双重夹击”
“七下八上”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位置偏北且稳定,其西南侧的西南气流将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源源不断输送至华北、东北地区。当暖湿气流与南下冷空气在太行山、燕山等山脉迎风坡交汇时,极易触发强对流天气,形成“列车效应”般的持续暴雨。例如,2016年北京“7·20”特大暴雨中,太行山地形抬升作用使局部降雨量达460毫米,远超城市排水能力。
与此同时,台风活动进入活跃期。今年预计有2至3个台风登陆我国,其中可能有较强台风北上影响北方。2023年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曾深入华北,导致京津冀多地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暴露出北方城市应对极端台风暴雨的短板。
次生灾害:山洪、内涝、地质灾害链式风险
短时强降雨和持续性降水易引发次生灾害链。在山区,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以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为例,单日降雨量达624.1毫米,导致城市内涝、地铁倒灌、水库溃坝等连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城市内涝风险同样严峻。北方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普遍低于南方,面对短时强降雨时易出现“看海”现象。应急管理部提示,公众需避开低洼地带、旋涡和井盖缺失区域,驾驶车辆时避免强行通过积水路段。
科技赋能:监测预警“三道防线”筑牢安全网
为应对复杂汛情,水利部构建了监测预报“三道防线”:
- “云中雨”监测:全国已部署101部水利测雨雷达,覆盖24个省份的110条河流,可提前2小时预警局地极端降雨。
- “落地雨”监测:整合气象、水文部门数据,实现雨情、水情、工情信息实时共享。
- “洪水演进”监测: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洪水路径,为防洪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气象部门推出“闪信”强制提醒服务,确保高级别预警信息直达基层责任人。中国气象局还强化与应急管理、自然资源等部门的联动,针对中小河流洪水、中小水库安全度汛等薄弱环节开展专项督导。
公众防御:科学应对是关键
面对“七下八上”的严峻形势,公众需提高风险意识:
- 出行安全:关注气象预警,避免在暴雨时段前往山区、河道等危险区域;自驾时绕行积水路段,防止车辆熄火被困。
- 居家防范:检查阳台排水口,清理屋顶杂物;低楼层居民提前转移贵重物品至高处。
- 应急准备:储备饮用水、干粮、手电筒等物资,熟悉社区避难场所路线。
目前,国家防总已启动成员单位联动机制,派出工作组赴重点地区督导检查。随着“七下八上”进入后半程,北方地区需持续警惕“旱涝急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防汛安全堤坝。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气象分析“七下八上”关键期:北方防汛进入最严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