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武汉一小学因多动症学生引发“返校危机”:教育公平与班级秩序的艰难平衡

2025年9月,武汉某小学陷入一场特殊教育风波:因班上一名多动症学生长期影响课堂秩序,导致全班50余名学生中仅个别到校上课。这场由特殊儿童教育引发的矛盾,将义务教育公平性、家长诉求合理性、学校管理责任等议题推至风口浪尖。

冲突爆发:课堂失控下的家长“自救”

9月1日开学后,该班级陆续出现学生缺勤现象。据家长反映,涉事学生王某(化姓)自入学起便被诊断为多动症,课堂上常出现爬行、怪叫、踢踹桌椅、推搡同学等行为,甚至多次导致教学中断。一名家长提供的视频显示,王某在无人陪读时曾趴在地上玩弄同学鞋袜,引发全班哄笑。

“我们理解孩子生病需要关爱,但普通孩子的学习权同样需要保障。”家长李女士表示,随着学业压力增大,部分家长选择让孩子暂时居家自学。至9月5日,班级仅6人到校,至9月9日仍有半数学生缺席。家长们提出两种诉求:要么王某转学至特殊教育学校,要么学校提供独立教学空间。

校方回应:法律框架下的“无权劝退”

面对家长质疑,学校教师透露,校方自2023年起已采取多项措施:安排王某爷爷陪读、协调家长沟通会12次、上门家访8次,并建议家长聘请专业陪读人员。2025年9月10日,学校发布声明称:“根据医院最新评估,王某符合‘随班就读’条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权劝退或强制转学。”

教育部门介入后,提出折中方案:要求王某家长必须确保陪读人员在场,若临时缺位需提前告知学校,由教师暂时带离课堂;同时承诺加强教师特殊教育培训,并引入社会机构提供行为干预支持。截至9月10日,已有20余名学生返校,但仍有家长坚持观望。

多动症困境:6.25%发病率下的教育缺口

这起事件折射出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普遍难题。据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数据,中国儿童多动症发病率达6.25%,按此估算,武汉每所小学平均有3-5名多动症学生。然而,多数普通学校缺乏专业师资和资源:

  • 教师能力不足:涉事学校教师坦言,普通教师未接受过特殊教育训练,难以应对突发行为。
  • 陪读成本高企:王某家长曾尝试聘请陪读人员,但每月6000元的费用远超家庭承受能力,最终只能由老人代劳。
  • 特殊教育门槛:特教学校需满足“严重影响他人学习”等严格条件,且武汉特教学位紧张,排队周期长达1年以上。

专家建言: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

江西财经大学心理学教师熊青指出,多动症儿童需要“医学-教育-家庭”三方协同干预:

  1. 早期筛查干预:建议将多动症筛查纳入幼儿园入园体检,对高风险儿童建立行为档案。
  2. 弹性融合模式:可借鉴上海“资源教室”制度,为特殊儿童提供短期个别化辅导,减少对普通课堂的影响。
  3. 财政支持机制:政府应承担陪读人员培训费用,或对接纳特殊儿童的班级增配副班主任。
  4. 家长教育引导:通过工作坊帮助家长区分“顽皮”与“病态”,避免因认知不足延误治疗。

社会反思:包容与秩序的边界何在?

这起事件中,双方诉求均有合理性:家长希望保护孩子受教育权,王某家庭则面临“退学即歧视”的困境。法律专家强调,《义务教育法》与《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保障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权利,但需配套细则明确“影响他人学习”的具体界定标准,以及学校、家庭、政府三方责任边界。

截至2025年9月11日,该班级返校率已回升至40%,但这场风波留给教育的思考远未结束。当“一个孩子的权利”与“一群孩子的权利”产生冲突时,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双重保障,将成为融合教育发展的关键命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武汉一小学因多动症学生引发“返校危机”:教育公平与班级秩序的艰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