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汪泉、徐俊担任青年志愿者,义务辅导汪家冲及邻近湾组的二十几名留守儿童读书、写作业。“留守儿童放假缺人照料,集中免费托管能避免他们沉迷手机或野泳等涉险。” 公益社法人代表汪志诚介绍,“幸福食堂” 提供一日三餐,早餐 3 元,中晚餐各 5 元,服务 15 位固定就餐老人。
下午 3 点,公益社举行 2025 年度衍福里弘学基金颁奖仪式,四位考上本科的准大学生各获奖 1000 元,县级三好学生汪睿欣获奖 500 元。
从湾里走出去的大学生、南京市德育带头人汪开栋为孩子们带来主题讲座《我们为什么要读书》。他深情回溯湾里首位中专生、本科生、博士生、教授的奋斗足迹,激励孩子们,“读书就是点亮命运的那盏灯!”“家里老人难离故土,大家就琢磨着在村里建个地方解决日间照料问题。” 公益社理事汪智道出了创办缘起。
去年春节,从外地返乡的汪青、徐见华、汪智、汪劲松等齐聚一堂,共商筹建大计。没有强制摊派,全靠自愿捐款,最终 80 余万元资金迅速到位 —— 其中既有在外务工人员的慷慨解囊,也有留守老人省吃俭用的心意,还有社会各界的爱心。
“大家商定,既要建活动中心这个‘硬件’,更要注册公益社这个‘软件’。” 公益社理事长汪青强调,单纯的 “捐钱” 易散,唯有规范方能持久。
在当地政府、民政部门的支持下,村民活动中心从 2 月构想、3 月动工,到 10 月落成,仅耗时 8 个月,“幸福食堂” 同步投用。2024 年 10 月 28 日,麻城市顺河镇云雾山村衍福里公益社拿到 “身份证”,成为全市首家民办非营利公益社。“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学习外地经验,制定了公益社的章程、运营管理细则等系列规范,并成立了理事会与监事会。” 同步成立的麻城市衍福里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则肩负着为公益社提供 “资金血液” 的重任。目前,合作社已尝试通过网络和个人资源零星销售茶叶、板栗、油茶等特产,但收入不高。“‘幸福食堂’每月资金缺口约在千元左右,助学基金还得靠个人捐款,探索可持续的‘造血’模式亟待破解。” 顺河镇云雾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岱介绍,村里正积极谋划,寻求合力帮助合作社发展产业,支撑公益社行稳致远。
麻城市民政局社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衍福里” 是麻城市唯一一家以社会组织形式注册、专注于公益服务的村级机构。据介绍,此前乡村常见的社区社会组织 (如红白理事会) 结构松散,而 “衍福里” 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拥有法人代表、独立账户、章程制度及理事会、监事会,运作更规范。“这一‘身份转变’确保了透明度和可持续性,使其能更好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申请资助,这是松散组织难以企及的。”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冷向明教授认为,“衍福里” 是一次具有标杆意义的制度探索,为乡村公益服务提供了一条新路 —— 政府引导和支持群众自发组织,通过规范化注册,从 “游击队” 升级为 “正规军”,更有效地整合资源、规范运作、提升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更扎实地托起乡村 “一老一小” 的幸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麻城首个民间公益社探索空心村“老幼共托”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