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档,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历史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引发全国观影热潮。自7月25日上映以来,该片连续14天单日票房破亿,累计票房突破19亿元,观影人次超3000万,豆瓣评分稳居8.6分,成为近年来现象级的主旋律电影。影片以“小人物、大历史”的叙事视角,通过一家照相馆的生死守护,将南京大屠杀的铁证与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搬上银幕,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历史真相的影像化呈现:从“底片”到“铁证”
《南京照相馆》以1937年南京沦陷为背景,讲述吉祥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王骁饰)与邮差苏柳昌(刘昊然饰)、演员林毓秀(高叶饰)等普通百姓,在发现日军罪证照片后,冒死保护底片、传递真相的故事。影片灵感源自真实历史事件——1938年,南京照相馆学徒罗瑾冒险保存16张日军屠杀照片,最终成为南京审判战犯谷寿夫的铁证。导演申奥表示:“电影会比所有主创活得更长久,我们必须用百分百认真的态度把这段历史留下来。”
为还原历史细节,剧组参考大量史料:日军掠夺城砖建造“八纮一宇塔”、强迫百姓唱《城门谣》等场景均取自真实档案。影片中,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原岛大地饰)拍摄屠杀时兴高采烈,却伪造“亲善照”粉饰罪行,这一反差深刻揭露了军国主义的虚伪性。历史学者指出,影片通过“照片能褪色,但历史不能”的台词,传递了“守护真相即守护人类尊严”的核心价值。
集体记忆的情感共振:从“泪目”到“行动”
《南京照相馆》突破传统战争片叙事,以7位普通人的视角展开。邮差苏柳昌从浑浑噩噩到觉醒抗争,演员林毓秀从苟且偷生到用相机记录伏法,照相馆老板金承宗以生命掩护证据传递……这些角色让观众看到“平凡中的伟大”。南京市民陈梓兴观影后哽咽:“我91岁了,当年逃难到皖南,回来时南京已成地狱。这部电影让年轻一代知道,和平是无数先烈用命换来的。”
影片对暴力场景的克制处理引发讨论。导演申奥表示:“血腥画面会弱化观众对历史本质的思考。”这种“以情动人”的叙事策略成效显著:北京延庆影院内,观众全程安静,散场后仍有人擦拭眼泪;扬州某场次中,一位父亲带着6岁儿子观影,孩子哭着说“日本人太坏了”,父亲趁机教育:“落后就要挨打,唯有强大才能守护家园。”
跨越国界的和平倡议:从“中国故事”到“世界记忆”
《南京照相馆》的海外发行计划同步推进。8月7日起,影片登陆澳大利亚、新西兰院线,15日将扩展至美国、加拿大,后续还将覆盖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韩国等国。影片英文名“Dead to Rights”(铁证如山)直指核心,海外观众评价:“世界不能只知道广岛、长崎,而不知道南京。”一位留学生在社交媒体写道:“这是一场舆论战,我们必须让真相被更多人看见。”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影片以艺术形式回应历史虚无主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研究馆员张国松强调:“正确的二战史观需尊重客观事实,反对任何歪曲、篡改历史的行径。”《南京照相馆》用光影证明:铭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正如影片结尾的台词:“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目前,《南京照相馆》已成为暑期档现象级文化事件。它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一次全民的集体记忆重构。当银幕上的底片逐渐显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1937年的南京,更是一个民族对真相的坚守、对和平的承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南京照相馆》引发观影热潮:以光影铭记历史,用真相守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