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广袤大地上,有这样一位教育工作者,他跨越山海,从江南水乡来到西南边陲,用艺术与爱点亮了无数彝族学子的心灵之灯。他就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凉山乡土学院负责人高文,一位用实际行动诠释“以美育人”初心、以深情厚谊浇灌教育之花的“全国模范教师”。
跨越山海,初心如磐
2019年,为响应国家教育扶贫的号召,高文告别了风景如画的杭州,踏上了前往凉山的支教之路。初到凉山,他就被这里的教育现状深深触动: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所承载着大凉山2万多幼教缺口希望的学校,却面临着师资奇缺、教学体系陈旧、学生基础薄弱等多重挑战。更令他揪心的是,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逐年递减,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离开家乡,这与学校“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发展”的办学初衷背道而驰。
面对这样的困境,高文没有退缩。他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而艺术教育则是激发孩子们创造力和自信心的重要手段。于是,他暗下决心,要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用艺术的力量改变这里的教育现状。
创新教学,点燃激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高文深入调研彝族文化,将彝族服饰、文字、礼仪、天文等元素融入教学之中。他带领师生走村串户,收集古彝文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从中汲取灵感,创建了“非遗工作室+非遗工坊+非遗传习所”三位一体的非遗教学体系。这一创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让美术教育焕发了新的生机。
在非遗工作室里,学生们可以亲手制作彝族服饰、学习彝族文字;在非遗工坊中,他们可以参与彝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在非遗传习所里,他们则可以聆听非遗专家的讲座,深入了解彝族文化的内涵。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不仅让学生们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和自信心。
高文还首创了“古法象形双语绘本”教材,将彝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这一教材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测试听写正确率达到了95%以上,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以美育人,传承文化
除了创新教学模式外,高文还注重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他带领师生创作了200多米长的《红军长征途径大凉山》大型系列墙绘,将红军长征途经大凉山的重大历史事件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幅墙绘不仅成为了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载体。
此外,高文还组织学生参与非遗博物馆的文化建设、彝族纹饰数据库课题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高文的带领下,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显著增强。许多学生在他的指导下找到了发展方向,甚至有专升本的学生决定毕业后回到家乡,用所学知识服务大凉山。这种“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上的教育生态。
扎根凉山,爱满人间
五年的支教生涯中,高文早已将凉山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常年坚守在教学一线。节假日里,他带领师生深入彝区考察了解彝族文化;寒暑假中,他则留在学校整理调研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他的付出和奉献赢得了师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高爸”。
高文的家人也从最初的抱怨转变为理解和支持。2021年夏天,妻子和儿子来到西昌看望他。当他们亲眼见证了高文在凉山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师生们的热情时,他们被深深感动了。从此,家人成为了高文在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中最坚实的后盾。
荣誉加身,初心不改
高文的辛勤付出和卓越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先后获得了“浙江省师德楷模”、“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和赞誉,高文却表现得异常平静。他说:“凉山改变了我人生的下半场,在这里我还有很多未完成的计划、牵挂的学生。如果有可能,我希望一直在这里干下去,我真的感到非常幸福。”
如今的高文依然坚守在凉山的教育岗位上,用艺术与爱继续书写着属于他的教育传奇。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用心去浇灌、用爱去滋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高文:以美育人初心不改 融情入教爱满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