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遇见科技,当传统课堂遇上跨界融合,一场静悄悄的学习革命正在为我们的孩子开启未来之门。
在深圳市龙岗区麓城外国语小学与澳门劳校中学附属小学的联合研学活动中,两地师生齐聚澳门东望洋灯塔,开展“我为湾区建灯塔”STEAM项目。孩子们动手设计并搭建灯塔模型,将文化传承、科学原理与工程技术完美结合。
这不仅是简单的校际交流,更是教育要素的深度重构。
STEAM教育作为一种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综合教育模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传统学习方式。2022年中国STEAM素质教育市场规模已达约499亿元,增速超过18%。
01 四跨四共:大湾区STEAM教育协同创新模式
“四跨四共”模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亮丽名片。麓城外国语小学牵头构建的STEAM教育“四跨四共”共同体,巧妙打破了地域、学校、学科和年级界限。
这一模式通过共师、共生、共享、共发展的方式,让跨越8省区的50所成员校实现育人资源互联。
在“我为湾区建灯塔”课程中,语文老师解析灯塔文化意象,信息技术老师指导编程逻辑,美术老师辅助美化模型。学生们则运用3D建模、激光切割及智能传感等跨学科技术,设计并搭建灯塔模型。
这种创新教育模式已开发出16门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STEAM课程。
02 C-STEAM:文化引领的在地化教育创新
在广西桂林,一所幼儿园开展的“'阅'桂林山水,‘读’岩溶地貌”C-STEAM教育课程活动,为STEAM教育注入了文化灵魂。
C-STEAM是在STEAM基础上加入文化导向,以“文化自信为根、科学育人为径、多元互动为场”,构建了“三个联教”的课程模式。
活动利用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资源,引导幼儿围绕“小小讲解员”的真实任务主动探究。孩子们通过观察岩溶形状颜色、进行分类计数和大小测量,用符号图画表征地质特征,在真实场域中学习。
这种模式破解了STEAM教育文化发展内涵不足的困境,实现文化有载体、探究有抓手、互动显本真。
03 公益STEAM:南方科技大学树德创客团队的科技支教
南方科技大学树德STEAM+学生创客团队用四年时间,将科技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心中。他们开发出适合13-16岁青少年的STEAM创客教育课程,涵盖3D打印、Scratch图形化编程、mBot机器人以及大疆tello无人机等。
团队探索出高校校区、产业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 的发展模式。学校相关部门在项目启动资金和设备上提供支持,校外高新产业园区帮助培训专业团队,社区党群中心也支持他们走进社区。
更令人欣喜的是,团队已将活动范围从校园扩展到校外,甚至到偏远乡村进行科技支教,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力量。
04 未来大师项目:贝赛思学校的长期学习实践
作为中国贝赛思国际/双语学校的官方课外活动项目运营商,AVANT推出的“未来大师项目”以“长期学习”为目标,以“实用知识”为内容,为小学和初中学生提供精品STEAM课程。
STEAM机器人未来大师项目分为初阶班和进阶班,采用“以赛促学”的方式,让孩子们从设计机器人结构开始,精心挑选每个零件,编写每一步程序。
项目强调团队合作,单枪匹马难以冲出重围。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传授技术知识,更培养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教师赋能计划:培养STEAM教育的引领者
Wizsteam和Eduresource NG推出的“Train to Train”项目,专注于赋能教师,帮助他们释放STEAM教育在课堂中的全部潜力。
该项目提供包括免费STEAM课程、广泛的培训后支持、STEAM工具包和完成证书在内的全面套餐。涵盖机器人、编程、游戏设计、动画、移动应用开发、人工智能等8+个模块。
教师是STEAM教育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学科背景单一,难以胜任强调“跨学科”的STEAM课程设计与讲授。这正是“Train to Train”等项目的价值所在。
类似的创新项目正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北京景山学校的吴俊杰老师这样描述STEAM课堂的魅力:“现在我只要画一张电路图,学生们就能'玩'一节课。” 他的学生会用到电路知识、机器人知识、编程知识,还要加入审美思维,在一个充满木板、锉刀、电线、3D打印机的工作坊里学习。
未来五年,中国STEAM教育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约12.78%。更多的学校将打破传统学科界限,让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不是简单地增加设备或技术,而是重塑学习体验和师生关系,让学习与真实世界相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环球视察网 » 未来已来:强烈推荐关注这5个STEAM教育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