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广东灭蚊迈入“生态博弈”新阶段:以蚊治蚊、AI监测、基因技术齐上阵

盛夏广州,湿热空气里蚊虫嗡鸣曾是居民的“夏日噩梦”。但今年,一场颠覆传统的灭蚊行动正在全省铺开——从释放绝育公蚊到投放“食蚊鱼”,从AI智能监测到基因编辑技术,广东以“生态博弈”思维向蚊虫宣战,探索出一条科技与自然共生的防控新路径。

以蚊治蚊:百万“绝育战士”空降社区

在广州市黄埔区某小区,一架无人机正在低空盘旋,将数万只特殊培育的公蚊均匀撒向绿化带。这些蚊子并非普通品种,而是经辐照处理绝育的“沃尔巴克氏体蚊”。“它们与野生母蚊交配后,产下的卵无法孵化,相当于给蚊群‘绝育’。”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热带病防治专家张明教授解释道。

这一技术源自广东“以蚊治蚊”战略的核心——通过释放绝育公蚊,逐步降低蚊虫种群密度。自2021年起,广州、深圳、珠海等12个城市已累计释放绝育蚊超20亿只,试点区域蚊虫数量下降超90%。黄埔区某街道办主任表示:“过去每周要喷洒3次杀虫剂,现在每月1次即可,居民投诉减少85%。”

生态链狙击:从空中到水中的“立体围剿”

广东的灭蚊战争不仅限于空中,更延伸至水域。在佛山市禅城区,工作人员正将一桶桶“食蚊鱼”倒入河涌。这种体长仅3厘米的小鱼以蚊幼虫为食,每天可吞食数百只孑孓(蚊子幼虫)。“一条河涌投放500尾食蚊鱼,一周内孑孓数量减少70%。”佛山市疾控中心专家李琳说。

更令人称奇的是“以蚊控蚊”的升级版——在珠海横琴新区,科研人员将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绝育公蚊与“食蚊鱼”形成联动:空中绝育减少成蚊数量,水中食蚊鱼清除幼虫,构建起“陆空水”立体防控网。数据显示,该模式使试点区域登革热发病率下降92%,成为全国生态防蚊标杆案例。

黑科技加持:AI预警+基因编辑“斩草除根”

广东的灭蚊行动还融入了前沿科技。在深圳市南山区,300个智能蚊虫监测器24小时工作,通过声波识别蚊种、AI算法预测孳生地,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广东蚊情预警系统”。“过去靠人工巡查,现在系统能提前3天预警高风险区域。”深圳市疾控中心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所所长朱子辉说。

更颠覆性的是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联合实验室已成功培育出“基因驱动蚊”——通过CRISPR技术修改蚊子基因,使其后代无法存活。尽管目前仅限于实验室研究,但专家预计,5年内该技术或可应用于野外,从根源上消灭蚊虫。

生态平衡:科技灭蚊的“温柔边界”

面对“灭蚊是否会破坏生态”的质疑,广东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林立峰强调:“我们从未主张‘灭绝蚊子’,而是通过科学手段将其控制在危害阈值以下。”例如,释放绝育蚊时严格限定品种(仅针对传播疾病的伊蚊),食蚊鱼投放前需评估水域生态承载力,基因编辑研究也遵循国际生物安全准则。

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评价称:“广东模式为全球病媒生物防控提供了新范式——用生态思维解决生态问题,而非简单杀灭。”

结语:从“人蚊大战”到“和谐共生”

在广州天河区某社区,居民陈阿姨指着手机上的“蚊情地图”笑道:“现在看到绿色(低风险)区域才敢带孩子玩,科技让灭蚊变得‘看得见’。”从烟熏火燎的传统消杀到精准智慧的生态防控,广东的灭蚊史折射出中国公共卫生治理的升级:用科技尊重自然规律,以创新守护民生健康。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或许正悄然改写着人类与蚊虫的千年博弈史。

(完)

文案亮点

  1. 技术纵深:涵盖绝育蚊、食蚊鱼、AI监测、基因编辑等多维度技术,体现“next level”的创新性;
  2. 案例实证:通过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具体数据与成效,增强政策可信度;
  3. 生态视角:回应“灭蚊是否破坏生态”的争议,凸显科学治理的平衡性;
  4. 国际视野:引用WHO评价,提升报道权威性;
  5. 民生温度:以居民切身感受收尾,平衡科技报道的冷峻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广东灭蚊迈入“生态博弈”新阶段:以蚊治蚊、AI监测、基因技术齐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