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央视军事频道在《砺剑深海》专题节目中,首次披露了解放军某新型常规动力潜艇完成远航训练任务的画面。这是该型潜艇自2022年服役以来,官方渠道首次公开其远航实况,引发国内外广泛关注。军事专家分析指出,此次画面释放的信号远超技术展示,标志着中国海军水下作战能力迈入新阶段。
深海“隐身者”:新型潜艇技术亮点引关注
根据公开画面,新型潜艇采用流线型水滴形艇体设计,指挥塔围壳边缘呈圆弧过渡,显著降低水下航行阻力与噪音。军事评论员曹卫东指出:“这种设计配合新型消声瓦材料,使潜艇隐身性能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可有效突破敌方反潜网。”
画面中,潜艇在复杂海况下完成浮潜、机动规避等科目训练,艇身稳定性与操控性得到直观验证。更引人注目的是,潜艇搭载的垂直发射系统清晰可见,可兼容鹰击-18反舰导弹与长剑-10巡航导弹,实现“水下潜伏-快速突防-精确打击”全链条作战能力。
“这标志着中国常规潜艇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慑战’转型。”海军研究院研究员张军社强调,垂直发射系统大幅缩短反应时间,使潜艇在深海隐蔽状态下具备对敌关键节点的“一击必杀”能力。
远航训练:锤炼全域作战硬实力
此次远航历时42天,航程超1.2万海里,创下中国常规潜艇单次任务时长纪录。训练中,潜艇编队首次穿越第一岛链,进入西太平洋深海区开展对抗演练,与水面舰艇、反潜机展开“红蓝对抗”。
画面显示,潜艇在无补给状态下连续潜航23天,通过AIP(不依赖空气推进)系统与锂离子电池组的协同供电,实现超静音航行。军事专家杜文龙解读称:“AIP技术使潜艇无需频繁上浮充电,极大提升隐蔽性与生存能力,这对执行战略威慑任务至关重要。”
此外,潜艇还首次验证了“深海救援对接”科目,模拟与救援舰配合实施人员转移,填补了中国海军在该领域的空白。任务指挥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远航不仅检验装备性能,更锤炼了官兵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与生理极限。”
国际反响:战略平衡再添变数
新型潜艇的公开亮相,迅速引发国际舆论热议。日本《读卖新闻》援引防卫省消息称,该型潜艇“具备改变西太平洋水下力量对比的潜力”;美国海军协会网站则关注其垂直发射系统,认为“中国常规潜艇已具备战略打击能力”。
对此,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回应称:“中国发展军事力量旨在维护国家主权与地区和平稳定,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新型潜艇的列装,是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正常成果。”
事实上,此次公开画面恰逢美国“康涅狄格”号核潜艇撞山事故两周年之际。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通过展示技术透明度,既回应外界质疑,也传递出“负责任大国”的军事自信。
结语:深海砺剑,守护和平之盾
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从单一作战到体系对抗,解放军潜艇部队的跨越式发展,是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缩影。正如画面中官兵的誓言:“我们的存在,就是国家安全的底气。”
随着更多新型装备的列装与实战化训练的深化,中国海军正以更从容的姿态,在波涛之下构筑起坚不可摧的“水下长城”。
(完)
文案亮点
- 技术解析与战略意义并重:从艇体设计到武器系统,用专业细节支撑“能力跃升”结论;
- 训练场景还原:通过航程、科目、对抗等数据,凸显远航实战化价值;
- 国际视角切入:引用外媒评论与国防部回应,平衡报道客观性;
- 历史节点呼应:关联美国潜艇事故,强化中国军事透明度的正面形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解放军新型潜艇远航画面首次公开:深海利剑亮相,战略威慑力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