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毒虫活动范围北扩引发健康警报:多地现蜱虫、红火蚁叮咬病例,专家呼吁加强防护

本报北京讯 近日,随着全国气温持续偏高及降雨带北移,原本多见于南方蜱虫、红火蚁等毒虫活动范围显著北扩。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最新数据显示,7月以来,北京、河北、山西等12个北方省份报告毒虫叮咬病例较去年同期增长67%,部分患者因未及时就医出现器官功能损伤,引发公众对毒虫防治的广泛关注。

病例激增:户外活动成“中招”重灾区

“本以为北方没有红火蚁,没想到在公园野餐时被咬得全身红肿。”8月5日,北京市民王女士在通州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游玩后,脚踝处出现数十个脓疱,伴随剧烈瘙痒和发热症状,经诊断为红火蚁过敏性休克。类似案例在北方多地频发:河北石家庄一男子在郊外钓鱼时被蜱虫叮咬颈部,导致莱姆病早期症状;山西太原多名儿童在草坪玩耍后感染隐翅虫皮炎,面部留下疤痕。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李明指出,今年夏季“北涝南旱”的气候异常,为毒虫繁殖提供了温床。“红火蚁喜湿热环境,蜱虫则依赖草丛、林地生存。北方近期频繁降雨使植被茂盛,加上暑期旅游、露营等户外活动增加,人虫接触概率大幅上升。”

毒虫危害:从皮肤损伤到致命风险

据专家介绍,不同毒虫的危害程度差异显著:

  • 红火蚁:其毒液中的碱性蛋白可引发剧烈灼痛,敏感人群可能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今年7月,河南郑州一女子被红火蚁咬伤后心跳骤停,经抢救脱离危险;
  • 蜱虫:作为多种病毒(如森林脑炎、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传播媒介,叮咬后若强行拔除可能导致口器残留,引发继发感染。安徽疾控中心统计显示,该省今年报告的蜱虫病病例中,32%出现多器官衰竭;
  • 隐翅虫:体液接触皮肤会引发条状红斑,俗称“飞蚁烫伤”,儿童及过敏体质人群症状更重。

防控升级:个人防护与公共管理双管齐下

面对毒虫北扩趋势,国家卫健委已启动专项监测网络,在重点区域布设1.2万个诱捕装置,并发布《毒虫叮咬防治指南》:

  1. 个人防护:户外活动时穿长袖衣裤,涂抹含避蚊胺的驱避剂,避免在草丛、树荫下久坐;
  2. 应急处理:被红火蚁叮咬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冷敷消肿;发现蜱虫附着时,用镊子紧贴皮肤夹住头部垂直拔出,切勿生拉硬拽;
  3. 社区治理:要求物业定期修剪绿化带,清除积水容器,对公园、学校等公共场所喷洒生物农药。

“毒虫防治需全民参与。”北京市爱卫会副主任刘强呼吁,市民若发现红火蚁巢穴(土堆状蚁丘)或蜱虫聚集区,应立即向12320卫生热线报告,切勿自行处理。

(完)

新闻背景补充:红火蚁原产南美洲,2004年首次在中国大陆发现,目前已扩散至12个省份的435个县区;蜱虫病在我国呈季节性流行(4-10月),病死率约1%-3%。专家提醒,野外归来后应检查全身皮肤,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毒虫活动范围北扩引发健康警报:多地现蜱虫、红火蚁叮咬病例,专家呼吁加强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