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手撕鬼子”“包子雷炸坦克”“子弹拐弯击中敌人”……这些曾因违背历史常识、过度娱乐化而饱受诟病的抗战题材影视剧桥段,终于迎来监管“紧箍咒”。9月20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杜绝夸大渲染、严禁歪曲历史、抵制低俗娱乐化”,引发影视行业与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政策亮剑:直指抗战剧三大乱象
《通知》以问题为导向,剑指当前抗战剧创作中的突出问题:
- 历史虚无主义泛滥:部分剧集为追求戏剧效果,虚构“个人英雄主义”情节,如“一人单挑日军一个中队”“徒手接住手榴弹后反投”等,严重脱离历史真实;
- 娱乐化倾向严重:将战争场景游戏化,如“武侠式打斗”“喜剧化对话”,甚至出现“裤裆藏雷”“石头砸飞机”等荒诞情节;
- 价值观扭曲:过度渲染暴力、色情元素,或通过“日军暴行”镜头博眼球,弱化抗战精神的正面表达。
“抗战剧不是儿戏,更不是魔幻剧。”广电总局电视剧司负责人在解读政策时强调,“我们必须守住民族记忆的底线,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
二、行业震动:制作方紧急调整创作方向
政策出台后,多家影视公司迅速响应。曾出品《亮剑》《长征》等经典剧目的华策影视宣布,将重新审查待播抗战剧《烽火连天》,删除“主角身中数枪仍能战斗”等不合理情节;正午阳光则暂停了原定于10月开机的抗战题材项目,转而组建历史顾问团队,确保剧本符合史实。
“这次监管不是‘一刀切’,而是引导行业回归创作初心。”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分析,政策明确划出“红线”——如禁止出现“超越人类生理极限的战斗场景”“丑化敌军以凸显我方”等内容,同时鼓励“以小切口展现大历史”“通过普通士兵视角还原战争残酷”。
三、公众期待:从“流量至上”到“质量为王”
政策发布后,网友在社交平台发起“你最想吐槽的抗战神剧”投票,某“手撕鬼子”片段以58万票位居榜首。市民李先生表示:“我爷爷是抗战老兵,他常说真实战场远比电视剧残酷。希望新规能让年轻人看到真正的历史。”
历史学者王立群指出,抗战剧承担着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的社会功能。“当‘神剧’消解了战争的严肃性,受害的不仅是观众的历史认知,更是民族的情感记忆。”他呼吁建立“抗战题材影视剧史料审核机制”,由党史研究机构、军史专家参与剧本把关。
四、长效治理: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
为确保政策落地,《通知》提出三项配套措施:
- 前置审核:抗战剧立项需提交历史真实性说明,涉及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需经省级以上党史部门认证;
- 播出调控:黄金时段抗战剧播出量占比不得超过15%,避免题材过度集中;
- 追责机制:对违规剧集的制作方、播出平台实行“双罚制”,情节严重者纳入行业黑名单。
“我们正在编制《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指南》,预计年底前发布。”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定期举办抗战史专题培训班,提升从业者的历史素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广电总局重拳出击:全面叫停抗战“神剧”,行业规范迈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