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星巴克在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部分门店悄然上线“星子自习室”服务,引发社交媒体热议。无需预约、不限时长、零消费门槛,这家以“第三空间”闻名的咖啡巨头,正通过免费自习服务探索场景扩容的新路径,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咖啡市场中重构用户粘性。
免费模式:打破传统自习室壁垒
据广州、深圳门店店员证实,新推出的自习服务不强制消费,提供免费电源插座、温水及Wi-Fi,部分门店还鼓励顾客自带书籍交换阅读。与收费自习室均价5-10元/小时的模式相比,星巴克以“零成本”切入市场,精准回应了学生党、自由职业者及备考人群对公共学习空间的需求。微博调查显示,超60%用户认为此举“解决了图书馆占座难、居家干扰大的痛点”,但也有25%用户担忧“免费模式可能导致座位被非学习人群长期占用”。
场景复用:降本增效的商业逻辑
星巴克此举并非偶然。早在2021年,其上海来福士广场店便试水共享空间概念,划分收费会议室、半开放单人区等功能区,日均接待办公人群超200人次。此次自习服务可视为该模式的轻量化升级——通过微调桌椅布局、复用现有资源,将非高峰时段的门店空间利用率提升至新高度。据内部人士透露,试点门店早间时段(8-10点)上座率较去年同期增长40%,其中70%用户会主动购买饮品,冰美式、星冰乐成提神首选。
第三空间2.0:从社交到效率的范式转型
自1999年将“第三空间”理念引入中国,星巴克始终强调咖啡馆作为家庭与职场之外的社交场域。然而,随着瑞幸等本土品牌以低价策略抢占市场,星巴克中国区营收增速从2023年的15%放缓至2025年Q2的5%。此次自习服务被视为其应对竞争的关键一招:通过引入“效率型场景”,吸引商务人士临时办公、学生群体备考等高频消费人群,弥补传统社交场景的流量缺口。小红书测评显示,北京华贸非遗店等玻璃阳光房门店因光线充足、噪音适中,成为白领“午间充电”新选择。
挑战与隐忧:公益属性与商业盈利的平衡术
尽管用户口碑向好,但星巴克仍需解决两大难题:一是高峰时段噪音干扰,部分试点门店因未分隔自习区与饮品区,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二是长期成本压力,免费服务依赖消费转化率,若用户仅占座不消费,可能压缩门店利润。对此,星巴克中国回应称,将根据试点数据优化分区设计,并考虑引入“离座超时清场”等规则提升座位流转率。
行业启示:咖啡+自习能否成为新标配?
星巴克的探索并非孤例。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品牌早已通过“无声早餐时段”试水学习场景,而付费自习室则通过“自习室+便利店”模式寻求破局。业内专家指出,星巴克的优势在于品牌溢价与空间设计能力,但其能否将自习服务从区域试点推向全国,仍需观察运营细节优化与用户习惯培养。正如一位深圳店员所言:“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座位,更是一种‘专注与放松并存’的第三空间新体验。”
在这场关于空间价值的重构战中,星巴克正以自习服务为支点,试图撬动中国咖啡市场的新增量。而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或将决定这场实验的最终走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星巴克推出自习室:免费服务背后的第三空间新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