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多地遭遇今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中央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北京、河北、四川等地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联合应急管理部发布《暴雨天气公众安全防护指南》,提炼出“10要10不要”核心准则,为市民筑起生命防线。
一、出行篇:避开“隐形杀手”,掌握“黄金逃生法则”
要:穿亮色雨衣、携带电子报警器,步行时远离电线杆与下水道井盖。北京排水集团模拟实验显示,暴雨中未盖紧的井盖可形成直径1.2米的“死亡漩涡”,流速达每秒3米。
不要:贸然涉水通行。成都消防救援队统计,近三年暴雨救援案例中,63%的遇险者因强行通过积水路段被困,其中12%遭遇触电事故。
要:驾车时开启雾灯与双闪,保持200米以上跟车距离。杭州交警大数据显示,暴雨天追尾事故率是晴天的4.7倍,涉水抛锚车辆中80%因二次启动导致发动机报废。
不要:将车停在低洼地带或地下车库。2023年郑州特大暴雨中,某小区地下车库进水达3层楼高,200余辆车被完全淹没。
二、居家篇:筑牢“安全岛”,警惕“沉默的威胁”
要:提前关闭门窗,用沙袋封堵地下室入口,将贵重物品转移至高处。国家应急管理部提醒,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的山体斜坡500米范围内均为危险区。
不要:使用非防水电器,避免在落地窗旁停留。广州供电局实验表明,浸水电线短路产生的电弧温度可达3000℃,足以引燃可燃物。
要:储备3天以上应急物资,包括饮用水、压缩饼干及急救药品。武汉市民防办建议,每个家庭应配备手摇充电收音机,确保断电时能接收预警信息。
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生水。2021年山西暴雨后,某县因水源污染导致300余人出现腹泻症状,疾控中心检测发现水中大肠杆菌超标200倍。
三、应急篇:把握“黄金1小时”,科学自救互救
要:被困时立即拨打119并说明具体位置,利用哨子、反光镜发出求救信号。重庆山城地形复杂,消防部门研发的“暴雨救援定位小程序”已覆盖全市,定位精度达5米。
不要:盲目攀爬电线杆或屋顶逃生。2020年湖南洪灾中,17名村民因攀爬漏电电线杆不幸遇难,电力专家强调,洪水中的金属物体带电概率提升80%。
要:参与社区应急演练,熟悉避难场所路线。深圳已建立“15分钟应急响应圈”,全市1142个社区均配备AED除颤仪与应急物资柜。
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灾害信息。国家网信办“清朗行动”数据显示,暴雨期间虚假信息传播速度是真实信息的6倍,易引发群体性恐慌。
面对气候异常带来的挑战,这“10要10不要”不仅是生存技能,更是现代公民的责任意识。从个人到社区,从预警系统到应急机制,唯有构建起全链条防护体系,才能将暴雨的破坏力降至最低。正如国家减灾委专家所言:“每一份谨慎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准备都是对城市的守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暴雨来袭牢记“10要10不要”:城市安全度汛的生存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