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场上的跑道有终点,但人生的赛道无止境。体育精神这把钥匙,解锁的是生命更广阔的可能。
当郑钦文在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决赛中击败对手,成为中国首位网球奥运冠军时,她不仅见证了自己梦想的开花结果,更是在无数年轻人心中播下了体育精神的种子。一位偏远地区的网球教练发现,奥运后他那里报名学习网球的孩子数量倍增。
体育精神正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生活选择和价值观。
体育精神不仅是赛场上的竞技,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关乎坚持不懈、团队合作、直面挫折的勇气,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决心。对于正处于迷茫期的年轻人来说,体验体育精神或许能帮助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
01 体育精神与青年成长的内在联结
当代青少年面临诸多身心健康挑战。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和课业压力的增加,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时间显著减少,“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体育精神为这些困境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塑造青年人爱国、拼搏、团结、进取等品质的力量源泉。
中华体育精神概括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核心内涵,这些品质正是当代年轻人在人生道路上最需要的精神财富。
体育的本质不仅是“体”,更在于“育”。前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路一鸣对此有精辟论述:体育精神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体”,让人关注自己生理属性的身体;另一个是“育”,是要通过运动来打磨性格,丰富心灵。
02 体育精神的多维价值
突破自我是体育精神最鲜明的特质之一。苏炳添在32岁时刷新亚洲纪录,靠的不是天赋的馈赠,而是把起跑脚从右脚改为左脚的勇气,是日复一日对着录像修正动作的较真。
这种不断突破舒适区的勇气,正是大学生在学术路上需要的品质——有人为攻克一个编程难题熬红双眼,有人在创新创业比赛中反复打磨方案。
团队协作是体育精神的另一核心价值。中国女排在奥运赛场上的绝地反击,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二传手精准的调度、主攻手果断的扣杀、自由人奋不顾身的扑救,共同编织的胜利之网。
在校园里的集体项目中同样如此:辩论赛上的攻防配合,社会实践中的分工协作,都在诠释“1+1>2”的真理。
面对挫折的韧性是体育精神给予年轻人的宝贵礼物。谷爱凌在训练中摔断锁骨仍坚持参赛,徐梦桃历经四次手术终圆奥运金牌梦,他们的故事里,挫折从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审视自我的契机。
大学生的成长路上,挂科的沮丧、竞赛的失利、求职的碰壁,都是难免的“抢跑犯规”。真正的强者不是永不跌倒,而是带着伤痛依然选择站起。
03 榜样力量:体育精神的人格化呈现
优秀运动员的榜样示范作用,为青少年成长注入强大动力。巴黎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了“中华体育精神大讲堂”校园宣讲与“冠军体育课”运动员进校园等系列主题活动。
来自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16个项目的优秀运动员积极参与,与5万余名师生展开“零距离”互动交流。
王楚钦、孙颖莎与学生切磋乒乓球颠球技艺,射击冠军盛李豪为校运会鸣响发令枪。体育健儿以亲身经历诠释了战胜挫折、追逐梦想的体育精神。
这种“零距离”互动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体育的力量,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电影《翻滚吧!阿信》也展现了体育榜样的力量。影片讲述了一个曾经怀揣体操梦想的少年阿信,在青春叛逆期经历伤痛和挫折之后,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坚持重新找回自己并勇敢追寻梦想的感人故事。
故事中,阿信在观看一场体操比赛时,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对手和朋友菜脯,尽管面对过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但他始终坚持梦想。这个场景让阿信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最终决定重返体操赛场。
04 将体育精神融入日常生活的路径
体育课程是融入体育精神的主阵地。浙江大学桨板瑜伽体育课教师许亚萍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她的教学不仅注重技能传授,更关注体育精神的培养。
学生们第一次上许亚萍的课,无论是否会游泳都要跳到水里去,这个过程是刻意为之的,为了让学生打破畏惧心理。她要求学生每堂课后将船擦干净,将救生衣、船桨归还原位,即使是在划完船最疲劳的时候也要遵守这些规则。
体育精神的培养蕴藏在细节中。许亚萍认为,一个人的体育精神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
校园体育活动是体验体育精神的重要平台。南昌大学前男篮校队队长王睿泽认为,无论顺境还是困境,都要有一颗不服输的心,在平时的训练中肯吃苦、能坚持。
中南大学男篮校队主力刘禹涛则表示,从他练体育开始,体育精神就在影响着他。日复一日的训练过程中,他学会了如何克服困难——在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哪怕是咬牙怒吼,也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
日常生活中的体育精神实践同样重要。路一鸣在生活中是一个“跑步达人”,他还带动自己的家人一起跑步。跑步让他变得更积极,考虑事情、做事情的方式都会因此而改变,跑步改变了他的生活。他认为,体育不只有竞技,更涉及人生观。
05 体育精神对迷茫年轻人的特殊价值
体育精神帮助年轻人找到自我认同和生活方向。江西财经大学学生黄晨旭说:“不甘平庸,争做第一,敢做敢拼,这些理念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家需要我们,需要我们拥有强的体育精神,作为‘后浪’要能顶得上去。”
体育精神培养年轻人的抗挫折能力和心理韧性。奥林匹克运动先驱者顾拜旦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身体、意志和心灵的品质作为一个平衡的整体加以推崇和结合。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结合,力求在奥林匹克运动范围内创造一种基于拼搏的快乐、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社会责任和普遍基本伦理原则的生活方式。
体育精神让年轻人学会如何面对成败得失。曾有人精彩总结,人生的过程,5%是快乐,5%是痛苦,90%是平淡;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关注那95%的快乐与平淡,而不是纠结5%的痛苦。
遗憾的是,不少人深陷往事,难以自拔;展望未来,迷惘愁眉,最终纠结内耗、萎靡不振。而体育运动带来的挑战、失败、成功,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看看那些曾经受益于体育精神的人:皮划艇世界冠军许亚萍说,“体育彻底改变了我”。小时候的她经常感冒、发烧,身体弱小,而现在她不仅身体强健,精神面貌、性格、价值观也发生了积极变化。
南昌大学的王睿泽从CUBA走到CBA,他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那颗永不服输的心。
体育精神是一种可以迁移到任何领域的力量。它教会我们的不止如何赢,更是如何体面地输,如何在跌倒后爬起,如何在看似无望的处境中寻找希望的微光。
无论你最终选择哪条道路,体育精神都能成为你行走人生的必备行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环球视察网 » 不只是运动:推荐每个迷茫年轻人都去体验一次的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