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青春志愿暖童心 指尖非遗伴成长——山东学子以扎染剪纸为儿童绘就暑期文化底色

为丰富儿童暑期文化生活,让他们在夏日时光中感受温暖与关怀,7月18日,山东女子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美丽乡村建设”社会实践团走进济宁市泗水县金华社区儿童服务站,开展“童享非遗之美,传承文化根脉——儿童非遗夏令营”系列活动,为孩子们带来扎染与剪纸教学。

从非遗体验奇妙探索到知识课堂的趣味互动,志愿者们以实际行动陪伴儿童健康成长,为孩子们的暑期添上一抹绚丽色彩。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在传承文化中收获了知识,还绽放出纯真的笑容。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孩子进行扎染布料的捆扎操作 孙冉 摄

在活动筹备阶段,志愿服务队与泗水县金华社区儿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对接,全面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偏好和实际需求。结合工作站教室的场地条件,志愿者们精心设计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扎染与剪纸教学内容。他们提前备齐了各色染料、纯棉白布、安全剪刀、彩色宣纸等材料,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志愿者们化身耐心细致的“手工非遗老师”,系统讲解扎染和剪纸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基本技法。“大家知道吗?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一块布、几根线就能变出千种花纹。”志愿者手持一块蓝白相间的扎染方巾,通过图片展示向孩子们介绍这项非遗技艺的起源。她边演示边讲解:“像这样用皮筋把布扎成小揪,染出来就是圆点;折成三角形捆扎,打开后会有对称的花纹。”孩子们纷纷模仿,一位小朋友举着自己扎好的布块问:“姐姐,我这样扎能变出小蝴蝶吗?”志愿者蹲下身帮她调整捆扎角度:“你看,把边角多折两次,再在中间扎紧,染出来可能会像蝴蝶翅膀呢。”

随着扎染实操环节开始,教室顿时化身为一座充满魔法的调色工坊。志愿者们早已准备好稀释的靛蓝色和湖蓝色染料,盛放在塑料盆中泛着迷人的光泽。孩子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将精心捆扎的白布浸入染液。志愿者们穿梭其间,耐心地为每个孩子示范操作技巧。当白色布料渐渐晕染出冰裂般的纹路,或是绽放出云霞般绚丽的图案时,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有的瞪大眼睛,有的捂住小嘴,还有的忍不住踮起脚尖张望,每一张小脸都绽放着发现奇迹般的惊喜。

在剪纸教学环节,志愿者们以专业细致的讲解,为孩子们梳理了剪纸艺术的历史脉络与核心技法。"将红纸对折后沿边缘剪出连续弧线,展开就是象征团圆的圆形图案;若折成多层三角形,从尖端剪起,就能得到对称的雪花纹样。"志愿者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基础剪法。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剪刀,志愿者们则穿梭其间,耐心纠正握剪姿势与剪裁角度。教学采用渐进式方法:先以对称图形为切入点,示范折叠角度与剪刻力度;再引导孩子们自主创作。当孩子们将剪好的红纸徐徐展开,普通的纸张在他们指尖蜕变为精巧的艺术品时,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惊叹与自豪,这份成就感正是传统技艺传承的最佳见证。

图为实践团成员指导孩子进行剪纸教学  王奕轩 摄

图为孩子们专注创作非遗剪纸,感受传统技艺魅力  孙冉 摄

图为孩子们展示自己完成的剪纸作品 王奕轩 摄

此次扎染与剪纸教学活动为金庄镇的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暑期体验。在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独特魅力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更在动手实践中提升了创造力与审美能力,让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在心中生根发芽。对于实践团成员而言,这既是一次深入基层的志愿服务实践,更是一场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生动历练。他们用青春力量为乡村儿童服务注入新活力,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服务社会的双赢。

(通讯员 孙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青春志愿暖童心 指尖非遗伴成长——山东学子以扎染剪纸为儿童绘就暑期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