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红色传承”活动温情收官 童心播撒爱国种子

以“红色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西安邮电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在西安市长安区黄良街道中街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及周边国防教育基地开展了系列活动。活动从7月8日持续至18日,实践队用孩子们喜欢方式搭建红色文化接触平台,通过讲故事、玩游戏、做实践等形式,让爱国主义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孩子们的心田。

红色文化借活动走进童心

跳出单一的讲述模式,实践队用故事、游戏、实践三类活动编织成一张红色文化接触网。故事环节用童趣语言拉近历史与孩子的距离,游戏环节以竞争与协作让知识自然渗透,实践环节则通过动手体验让抽象精神有了具体形态——这张“网”不刻意说教,却让红色文化像阳光一样,悄悄照进孩子们的世界。

图一:每日晨间国防故事会

每日清晨的红色故事会,成了孩子们雷打不动的期待。志愿者们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把黄继光堵枪眼、邱少云烈火烧身的壮举,还有“草原英雄小姐妹”护羊群、“小交通员潘冬子”送情报的经历,讲得像动画片一样生动。起初孩子们只是睁大眼睛听,后来会忍不住举手喊“我知道!黄继光叔叔是为了战友”,甚至站起来模仿英雄挺胸的样子,眼里的光一天比一天亮。

游戏里的红色教育,藏着满满的惊喜。“谁是大英雄”角色扮演时,孩子们凑成小剧组演故事,你演黄继光我演指导员,在笑闹中把英雄事迹记在了心里;“国防小侦探”和“知识大挑战”里,大家趴在地上找“军事宝藏”、举着手抢答问题,吵吵嚷嚷间就把“我国有多少个自治区”“解放军的节日是哪天”这类知识装进了脑袋;“红歌猜猜唱”“红歌抢地盘”让《歌唱祖国》《映山红》的调子成了嘴边的常客,就算被淘汰,也会梗着脖子喊“国旗上的五颗星代表人民大团结”,那股认真劲儿里藏着对红色符号的悄悄理解。

图二:学折红军帽             图三:国防主题书信写作

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对红色文化有了更真切的感受。国防手作工坊里,孩子们亲手折出的红军帽承载着红色的记忆;国防主题书信写作课上,“谢谢你们守护我们的家”等稚嫩的笔迹传递着真挚的情感;社区劳动中,孩子们参与拔除杂草、垃圾分类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切实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意义;队列训练、内务整理教学则让“自律”有了具体的呈现。

点滴变化见证红色浸润

孩子们的改变藏在不经意的瞬间里,悄悄诉说着红色教育的浸润。从对英雄事迹知之甚少,到能清楚描述黄继光堵枪眼、潘冬子传信的细节;从团队活动中怯生生不敢上前,到“军事地图寻宝”时主动等落后的同伴、“国防知识闯关”时帮同伴想答案;从对“爱国”懵懵懂懂,到用红歌、书信、敬礼表达心意——这些变化,都是红色种子在童心生长的样子。

和志愿者同看爱国主义电影时,见志愿军在冰天雪地里浴血奋战,原本吵闹的孩子渐渐安静,有的小手攥得紧紧的,有的偷偷抹了抹眼睛,这是他们对“守护”最直接的共情;劳动后望着整洁的场地,孩子们脸上漾着自豪的笑,这是他们对“付出”的切实体会;队列训练中努力把腰板挺得笔直,这是他们对“纪律”的认真践行。这些瞬间,让“责任”“协作”“家国”这些抽象的词,变成了孩子们能触摸、能做到的事。

落幕不是终点是传承开始

7月18日的结营仪式上,实践队为孩子们颁发了“小小国防卫士”证书,成果巡展中,红军帽、书信、手抄报等作品整齐地摆放着,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11天里的专注与收获。志愿者们站在展板前,看着那些稚嫩却真挚的笔迹、略显粗糙却饱含心意的手工作品,仿佛又看到了孩子们折红军帽时的认真、写书信时的投入、唱红歌时的昂扬。当镜头定格下志愿者们并肩站立的身影,这张合影不仅是对11天辛勤付出的纪念,更象征着红色传承的接力棒将在更多地方、以更生动的方式传递下去。

图四:“红色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践队志愿者集体合影

当结营证书发到手上,这些红色记忆才真正开始陪着孩子们长大。活动里种下的种子,会在时光里慢慢扎根:某天看见国旗飘,或许会想起“军事地图寻宝”时举着小旗跑的雀跃;《映山红》的歌一唱,可能会记起“抢凳子”时笑到弯腰的瞬间;读到英雄故事,说不定会想起自己扮演黄继光时眼里的光。这些藏在心底的片段,会变成成长的底气,让“爱国”从陌生的词变成生活里的自然——看到谁需要帮衬,会想起游戏里和伙伴一起闯关的劲儿;该扛事的时候,会记起队列训练里“站不稳也要撑着”的认真;聊起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总会念起那些为家为国拼过的身影。

带着这一路攒下的触动,实践队会把这些思考放进往后的国防教育中。不搞虚的,就靠真心的聊、生动的讲、能动手的体验,让更多孩子摸到红色文化的温度,让这份对祖国的爱像山间的溪、地里的苗,自己淌、自己长,在一辈辈孩子心里,成了抹不去的印记。(通讯员:周旭)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红色传承”活动温情收官 童心播撒爱国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