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陕西理工大学砺志书院治沙实践团赴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小滩子村开展实践活动,专程走访李守林故居及小滩子治沙造林事迹陈列馆,实地学习治沙英雄李守林的先进事迹,深切感悟“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治沙精神,为青年学子厚植家国情怀、传承奋斗精神积累生动素材。
砺志书院治沙实践团首先来到李守林故居。院落内松柏挺拔,砖石铺就的路径整洁肃穆,处处透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故居内,李守林同志生前使用过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原样陈列:磨制光滑的铁锹见证着与黄沙搏斗的日夜,补丁叠补丁的衣物诉说着艰苦朴素的作风,墙上悬挂的历史照片系统展现了他从村党支部书记到全国劳动模范的成长历程,特别是他带领村民在沙地里植树、在工地上奋战的影像,生动还原了“把心扎在沙窝子”的实干场景。实践团成员驻足凝视,通过一件件实物、一帧帧画面,深入了解李守林同志扎根基层、带领群众向沙宣战的初心起点。
随后,实践团前往小滩子治沙造林事迹陈列馆。展馆内,丰富的史料文献、实物展品与多媒体展陈有机结合,系统梳理了小滩子村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变迁历程。在“治沙起步”展区,1952年第一批成活的沙柳枝条、记录着“柴草方格固沙法”实验数据的笔记本,清晰展现了李守林带领群众从失败中摸索经验、用智慧对抗风沙的艰辛探索;“水利攻坚”板块中,锈迹斑斑的打井钢钎、1966年第一口机井的施工日志,直观呈现了他带领30余名群众在寒冬中昼夜奋战、攻克“缺水”难关的壮举;“良田改造”区域内,记载着“拉土21万余车”的原始账本、反映粮食产量倍增的统计报表,深刻诠释了他“既要绿起来,更要富起来”的治沙理念。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讲解,不时在展品前驻足记录,对李守林同志“治沙先治心、干事先担当”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互动交流环节,实践团与当地党史研究人员围绕“治沙精神的时代价值”展开探讨。大家一致认为,李守林同志作为全国劳模、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其带领群众治沙造林的奋斗历程,不仅是一部改变家乡面貌的创业史,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生动缩影。他身上体现的“敢为人先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一心为民的干劲”,对于当代青年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此次实践活动是陕西理工大学“学习榜样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走访,实践团成员深刻认识到治沙精神的时代内涵,表示将以李守林等治沙英雄为榜样,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奋斗中增长才干,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陕西理工大学吕恒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沙海变绿洲的密码:藏在李守林故居与陈列馆里的治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