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黔心赴贵,锦秀织梦”社会实践队在黔东南州的非遗传承实践行
2025年7月13日至19日间,渤海大学“黔心赴贵,锦秀织梦”社会实践队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和雷山县开展了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次社会实践以认识苗绣和扩大苗绣这一国家级非遗的影响力为主要目,以实地调研和拍摄苗绣主题宣传片为主要手段,在感受苗绣魅力的过程中,让更多人发现贵州之美、苗绣之美。
图为活动前的动员大会。通讯员 肖慧明 摄
7月14日,团队来到凯里市苗侗风情园进行调研。初见“贵州村T”的绚丽服饰与灵动舞姿,队员们不仅受到了视觉上的震撼,更对苗绣与苗族人民的紧密联结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对“非遗文化止于少数人”的刻板印象,让“苗绣是生活的艺术”这一理念有了具象注解。如果说在苗侗风情园的调研是一次感官盛宴,那么那么踏入古阿新的空间,便是一场与苗绣创新对话的奇妙旅程。古阿新里,传统苗绣纹样与现代服饰设计碰撞交融,一针一线间,古老技艺挣脱“非遗”的刻板标签,以时尚姿态诉说民族故事,让队员们看见苗绣传承不止于守护,更在创新中奔赴广阔未来
图为“古阿新”店内的苗绣服饰。通讯员 肖慧明 摄
7月15日和16日,团队分别来到位于雷山县的中国雷山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和朗德苗寨。在中国雷山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中进行调研,让认知从感性走向理性:通过文物与讲解,苗绣成为承载苗族历史、信仰的“活态史诗”,为传承行动筑牢了情感与认知的双重根基。而7月16日在朗德苗寨的走访则更具现实意义。通过与商户交流,记录苗绣这一传统技艺的市场生存现状,为其活化寻找路径;参加苗寨传统习俗“十二道拦门酒”与歌舞体验,让队员以文化参与者的身份,触摸到苗绣背后的民族精神——这种共鸣,正是年轻一代接过传承接力棒的前提。
图为队员在苗族银饰刺绣博物馆前合照。通讯员 肖慧明 摄
7月17日至19日,团队进入了猫猫河村开展工作,直指非遗传承核心。与村民的交流,还原了苗绣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模样,让“非遗传承”从宏大叙事落地为具体生活场景;与非遗传承人李敏的对话,不仅捕捉到“苗绣是文化活化石”的坚守,更传递出“吸引年轻人参与”的期盼。这些记录与传播,让个体的传承力量突破地域限制,形成更广泛的群体影响,为传统技艺与当代需求的结合寻找支点。
图为采访非遗传承人李敏时的情景。通讯员 肖慧明 摄
此外,团队还坚持抖音、小红书、公众号的内容更新与每日开展直播互动(账号名称均为“黔心赴贵,锦秀织梦”社会实践队),构建起“传统+青年+数字”的传播体系。这不仅有助于雷山苗绣走出深山,被更多人知晓;更能“三下乡”成为社会关注乡村文化振兴的窗口,用年轻一代熟悉的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当代生命力。当网友因直播关注苗绣、因短视频了解非遗,数字传播的涟漪效应已然显现。
这次实践活动的意义,在于大学生以行动诠释了“传承者”的角色:用脚步丈量文化土地,用镜头记录传承故事,用声音扩大文化影响。“黔心赴贵,锦秀织梦”三下乡社会实践队相信,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素材,更是让苗绣“永远有青春温度”的责任——这正是“三下乡”实践在文化传承中最生动的价值体现。
(通讯员 张子胜 张新羽 肖慧明)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以镜头定格非遗传人专注神情,以实践赋能苗绣文化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