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匠心铸光明,智行续薪火”暑期“三下乡”基层服务践行团,踏上了一段追寻行业根脉的“电力长征路”。他们深入走访重庆工业博物馆、大溪沟发电厂旧址、重庆发电厂工业遗址与潼南三块石水电站,在斑驳的工业肌理与无声的历史见证中,触摸电力事业的厚重年轮,汲取生生不息的精神伟力。
重庆工业博物馆:百年史诗中的电力坐标
重庆工业博物馆以其珍藏的百年工业史诗,为学子们铺展了理解重庆乃至中国工业发展的恢宏画卷。从开埠遗珍、抗战烽火中工业内迁的壮烈档案,到“三线建设”的激情影像,厚重的史料无声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学生们驻足在一张标注着早期电厂位置的地图前,感慨到:“原来重庆的电力网络是这样一步步构建起来的,每一个点都凝聚着前辈的心血。”师生们在历史长河中定位关键节点,深刻认识到电力工业不仅是光明的起点,更是驱动国家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图为践行团成员参观“三线建设”时期机械。翟佳琪 供图)
大溪沟发电厂旧址:烽火岁月里的光明守护
踏入大溪沟发电厂旧址,历史的厚重感与英雄气息扑面而来。这座始建于1934年、1938年扩建为西南地区最大火电厂的工业遗存,是重庆电力发展的“活化石”。师生们行走在充满岁月气息的电厂家属院,重温了那段可歌可泣的“光明守护”传奇。无畏的电力工人以血肉之躯誓死捍卫发电设备,确保山城灯火不熄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每一位学子。这段历史生动诠释了“光明守护者”精神的真谛,成为令人敬仰的精神丰碑。
(图为践行团成员参观大溪沟发电厂专家招待所旧址。张德铠 供图)
潼南三块石水电站旧址:万众一心凝铸的精神丰碑
潼南三块石水电站结束了潼南人民的“煤油灯”时代。站在简朴的旧址前,观音社区党委书记欧锋指着江边的人工运河,深情追忆:“1977年,没有大型机械,数万乡亲就靠着手挖肩扛,钢钎铁锤,硬是在这里开出了一条‘光明渠’!” 面对物资极度匮乏、设备极其简陋的困境,数万潼南儿女自力更生、团结协作,于1979年成功点亮了潼南的夜空。这段历史所凝聚的“迎难而上、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块石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师生心中。“简直难以想象!这种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依靠集体力量创造的奇迹,这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太震撼了,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参观学生激动地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电站虽已光荣退役,但淬炼出的精神财富永远是电力事业最坚实的基础。
(图为践行团成员在水电站旧厂房前交流讨论。张德铠 供图)
重庆发电厂工业遗址:技术革新下的传承启示
在重庆发电厂工业遗址,师生们见证了另一种形式的“守护”与时代赋予的“新生”。1954年,重庆发电厂作为全国“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建成投产,曾肩负着供应重庆全市近60%用电量的重任,是城市工业化进程当之无愧的“动力心脏”。如今,这座曾轰鸣不息的工业巨人,正以新的姿态延续价值。2024年1月,重庆美术公园一期工厂正式对外开放,曾经的电厂“大烟囱”变成了点亮城市的灯塔,而重庆电厂将继续以艺术载体的新身份将厚重的工业文化融入重庆城市精神。
(图为践行团成员在重庆电厂工业遗址前合影。田发富 供图)
此次“三下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历史寻根与精神铸魂之旅。践行团成员纷纷表示,要从厚重的历史中寻找奋斗的方向,在生动的实践中锤炼过硬的本领,自觉将行业的红色基因与精神传承融入自身的成长血脉,将行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新一代电力人正整装出发,怀揣从历史深处汲取的力量,在守护万家灯火、推动能源革命的新征程上坚定前行,续写属于新时代的璀璨华章。
(作者 田发富 翟佳琪 墙渝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重走电力“长征路”,赓续光明赤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