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7月13日下午
地点:莱芜宏博康养中心
受访者:亓敬申
采访者:齐鲁红途青语队
7月13日下午,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齐鲁红途青语队在中医学院田虎老师、针灸推拿学院张晶老师和袁月松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莱芜宏博康养中心,见到了95岁的亓敬申爷爷。老人身体硬朗,精神很好。大家围坐在一起,听亓爷爷讲述他参加抗战的那些难忘经历。
说到在朝鲜战场当通讯员遇到的危险,亓爷爷马上想起一件惊险的事。他回忆道:“我们团部在中线平康,我去西线送信。路上突遇山洪,我迷路了整整两天两夜。” 老人说,当时部队领导都以为他牺牲了。幸运的是,他被当地的老百姓发现了。老百姓帮他找到了一支兄弟部队。那支部队的战士看到他军装上的“炮兵第三师第十三团”番号,立刻收留了他,让他吃了两顿饭。等水小了点,他们还亲自把他安全送回了指挥部。这次经历让亓爷爷深深体会到通讯员工作的危险,也让他永远记得战友的情谊和军民鱼水情。
当聊到在战场上受过的伤,亓爷爷摸了摸自己的手腕。他讲起在淮海战役中用美国榴弹炮的事:“搬炮弹特别紧张!用送弹棍装炮弹时,一不小心,手滑到炮膛边上,” 他比划着,“送弹棍猛地一抽,‘呲啦’一下,我手腕的皮肉就刮开了,骨头都露出来了。” 但当时战斗正激烈,根本顾不上。亓爷爷说,他简单包扎了一下伤口,“回头就用拳头把炮弹硬顶进炮膛,一点也没耽误开炮。” 在亓爷爷心里,完成任务比自己的伤重要得多。
提到在朝鲜战场上看到最震撼的场景,亓爷爷的眼睛亮了起来:“最难忘的就是‘喀秋莎’火箭炮!” 他兴奋地说,“炮一响,‘喀秋莎团’(炮十四团)一次就打出去十八发火箭弹,像排山倒海一样砸向敌人!” 作为十三团的炮兵,他看得清清楚楚:“敌人的阵地一下子就被炸平了,那声音,就像烧红的铁板浇上冷水,‘呲啦’作响。那气势,吓破了敌人的胆,也给我们自己人壮了胆。这就是咱们的强大火力!”
说到立功的事,亓爷爷很平静:“我立过一个三等功,也有战友立了二等功。” 他摆摆手,“但真不讲究立功不立功,当兵的,首要就是执行命令。” 在亓爷爷看来,服从命令、站好自己的岗,比立功受奖重要得多。这份对职责的纯粹忠诚,过了七十余年,依然让人感动。
一说到战场纪律,亓爷爷的语气立刻变得非常严肃:“那时候的纪律,从头到尾都严得很,一点都不能放松!” 他强调,同志之间要互相监督,有情况必须报告。一切行动都要听指挥,没有“随便”二字。“铁的纪律就是部队的命根子,是打胜仗的保证。” 亓爷爷认真地说,“现在想想,这些好规矩,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看着现在的好日子,再想想打仗时的艰苦,亓爷爷望着窗外,深情地说:“打仗那时候,在前线,零下几十度,送来的高粱面窝头冻得跟冰疙瘩似的,想吃口咸菜都难。” 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现在天天都能吃到白面馒头、热乎乎的菜!这变化多大啊,都是共产党领导得好!” 亓爷爷说,国家富强了,老百姓日子才一天比一天好。“咱得记住这福气哪里来的!”
采访结束,阳光暖暖地照进房间。亓敬申爷爷轻轻摸着那些老照片。那些炮火连天的日子,那些受过的伤,那些战友的情谊,都变成了老人脸上平静的笑容。他曾经拼命守护的祖国,如今和平安宁,繁荣富强——这也许就是给英雄最好的回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硝烟记忆与和平生活——访抗战老兵亓敬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