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水库泄洪大量鱼类被铁丝网拦截: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的双重考题

2025年7月22日,福建福清市东张水库开闸泄洪场景引发广泛关注。湍急的水流裹挟着数以万计的鱼类冲向下游,却在闸口处被一道铁丝网拦截。网兜中翻腾的鲢鱼、鳙鱼与岸边民众捡拾售卖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这场“鱼群大逃亡”不仅暴露了泄洪管理的技术漏洞,更将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推至公众视野。

泄洪冲击:鱼类资源面临双重危机

据现场目击者描述,泄洪通道内水流速度达每秒8米,大量鱼类因无法适应水流突变被冲至闸口。铁丝网拦截的鱼群中,单尾重量超过5公斤的鲢鳙鱼占比超60%,这些本应作为生态调控工具的滤食性鱼类,却因泄洪设计缺陷沦为“牺牲品”。类似场景并非孤例:2024年千岛湖泄洪导致超100万斤鲢鳙鱼流失,直接经济损失达6800万元;2022年湖南某水库泄洪时,当地居民用铁栅栏拦截鱼群,引发“竭泽而渔”的争议。

鱼类资源流失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东张水库作为闽江流域重要生态节点,其鱼类群落结构直接影响下游水质净化能力。鲢鳙鱼通过摄食浮游生物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而此次泄洪导致的种群锐减,可能加剧下游河道藻类暴发风险。更严峻的是,高速水流冲击使鱼体擦伤率高达40%,被拦截鱼类存活率不足30%,进一步压缩了种群恢复空间。

技术短板:铁丝网拦截暴露管理漏洞

涉事铁丝网为传统防汛设施,其0.5米×0.5米的网孔设计本用于拦截漂浮物,却成为鱼类逃生的“死亡屏障”。对比三峡工程采用的合金钢丝网兜系统,后者通过10米×10米的锥形结构与20厘米网孔的精准配合,既能阻挡块石滑落,又可确保10厘米以下幼鱼通过。东张水库的应急改造方案显示,若在泄洪闸前加装可升降式生态导流网,配合水流速度监测系统,可将鱼类拦截率降低70%。

资源管理机制同样亟待完善。福清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回应称,鱼类资源由第三方公司承包管理,但泄洪预案中未明确生态补偿条款。这种“重工程安全、轻生态保护”的思维,导致泄洪决策与渔业保护脱节。千岛湖的实践提供借鉴:其泄洪调度方案需经生态环境、渔业部门联合论证,通过错峰泄洪、分阶段开闸等措施,将鱼类损失控制在15%以内。

平衡之道:构建生态友好型泄洪体系

破解困局需技术创新与制度重构双管齐下。在技术层面,推广使用镀锌钢丝编织的六角形网兜,其柔韧性可承受30米/秒水流冲击,透水性较传统铁丝网提升50%。浙江新安江水库已试点“生态鱼道”系统,通过模拟自然河道坡度,引导鱼类主动避开泄洪通道,使存活率提升至85%。

制度层面亟待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建议将鱼类资源保护纳入水库安全评估体系,要求泄洪前48小时启动生态监测,根据鱼群分布动态调整闸门开度。同时探索“资源置换”模式,允许承包企业按损失量补放鱼苗,或将部分泄洪收益用于增殖放流,形成生态保护的正向循环。

当泄洪的必然性与生态的脆弱性形成张力,东张水库的“铁网困鱼”事件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水利工程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落地差距。唯有将生态成本纳入决策天平,才能让每一场泄洪不再成为生态灾难的序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水库泄洪大量鱼类被铁丝网拦截:生态保护与资源管理的双重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