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浙大95后博导“双面人生”:白天破译量子密码,晚上称霸浙BA赛场

白天,他是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最年轻博士生导师,带领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攻克国际难题;夜晚,他换上球衣化身“控球后卫”,在杭州业余篮球联赛“浙BA”的赛场上屡屡投出关键三分。这位被学生称为“学术界库里”的95后青年学者冯骁,用“白天搞科研、晚上打篮球”的硬核双面人生,颠覆了公众对传统科研工作者的刻板印象。

实验室里的“量子猎手”:26岁破格晋升博导

走进冯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墙上贴满的公式推导手稿与NBA球星海报形成奇妙反差。这位本科毕业于中科大、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才少年”,去年因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上的突破性成果,被浙大以“特聘研究员+博导”身份破格引进,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一。

“冯老师总说,科研和篮球一样,要敢于‘远投’。”博士生李明回忆道,去年团队在攻关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难题时,正是冯骁力排众议采用“非对称编码方案”,最终实现300公里安全传输距离的世界纪录。“就像他在球场上,明明可以稳稳传内线,却偏要赌一个超远三分。”

赛场上的“关键先生”:用篮球哲学反哺科研

每周四晚,冯骁都会准时出现在浙BA赛场。这个由高校教师、企业工程师组成的业余联赛里,他所在的“量子纠缠队”已连续两届夺冠。队友王磊透露,冯骁的战术手册上密密麻麻写着“量子纠缠防守”“海森堡不确定性跑位”等术语,“他把科研思维完全融入了篮球”。

在最近一场决赛中,冯骁面对身高1.98米的中锋防守,连续三次胯下变向后突然后撤步三分命中,帮助球队反超比分。“这个动作我练了三个月,就像我们优化量子算法一样,需要无数次模拟和修正。”赛后他擦着汗解释道。这种“把失败当数据”的科研态度,让他在球场上保持着62%的三分命中率,被对手称为“人类量子计算机”。

打破刻板印象:新一代学者的多元人生

冯骁的“斜杠生活”在学术圈引发热议。有人质疑他“不务正业”,但他用一组数据回应:过去三年,其团队在《自然》《物理评论快报》等顶刊发表论文17篇,同时他作为篮球队长带领团队斩获5项业余赛事冠军。“科研需要激情,篮球是我释放创造力的出口。”他说。

这种理念正影响更多年轻人。浙大篮球场上,经常能看到学生举着笔记本边运球边讨论课题;冯骁的实验室里,也挂着NBA总冠军奖杯复制品。“我想证明,科学家不必是苦行僧。”他指着墙上爱因斯坦打篮球的漫画笑道,“伟大的发现往往诞生于思维跳跃的瞬间——就像一个漂亮的交叉步过人。”

当冯骁在最新研究中提出“量子篮球模型”,试图用波函数描述球员传球概率时,网友评论炸开了锅:“原来打篮球真的能发Nature!”“建议国家队收编,这波是科技赋能体育!”面对调侃,这位95后博导已规划好下一个目标:开发一款结合量子计算的运动训练AI系统。毕竟对他来说,无论是破解宇宙密码还是投进制胜球,本质上都是一场关于突破极限的探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浙大95后博导“双面人生”:白天破译量子密码,晚上称霸浙BA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