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茧中经纬:合工大学子在青阳桑田里写下青春答卷

“一蚕一茧系民生,一丝一缕连振兴。”2025年7月6日,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酉华镇宋冲村蚕桑种植基地,开展桑蚕文化调研与产业帮扶活动。酉华镇因水热条件适宜、桑木资源丰富,蚕茧产量常年居青阳县首位,丝质达国家5A级标准。实践团队通过参与桑叶采摘、探访蚕房与缫丝厂等方式,近距离观察桑蚕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全链条运作,探寻传统农业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躬身入青阳:桑海撷翠识农桑

七月的宋冲村,千亩桑田如绿海翻涌,桑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着微光。实践团队成员跟着宋冲村村民组长梅代方走进桑林学习采摘桑叶。“采摘要选顶部第三到第五片嫩叶,既不影响桑树生长,又能保证蚕宝宝的营养。”有着多年养蚕经验的宋冲村村民组长梅代方一边示范,一边向队员们传授诀窍。队员们手持编织袋穿梭在桑树丛中,起初动作略显笨拙,有的因用力过猛捏碎了叶片,有的分不清老嫩误摘了不符合要求的桑叶。在反复练习中,队员们逐渐掌握了技巧,指尖轻捏叶柄一折,叶片便轻巧落入袋中。他们以田野为课堂,在青阳广袤桑田里,正用身体力行感受着中国古老桑蚕产业的生命脉动。

图为宋冲村村组长与队员一起在桑园采摘桑叶。 张舒雨 供图

蚕房悟匠心:一叶一茧总关情

实践队深入青阳桑蚕产业腹地,试图解开根根银丝背后的经济密码。在桑叶清香弥漫的蚕房,队员们屏息凝神,注视着蚕农以多年练就的利落手法匀铺桑叶,看春蚕昂头,沙沙声中贪婪咀嚼。每年春秋两季,都是蚕农收获的季节,白白胖胖的蚕宝宝纷纷吐丝,而后化成一颗颗圆圆滚滚的鲜茧,乖巧伶俐地被送往缫丝厂,在缫丝工人的巧手下变成一匹匹美丽华贵的东方丝绸。蚕农的辛苦劳作,让队员们顿悟:每一缕柔韧丝线背后,皆是无数个日夜的精细守护与辛劳付出。团队成员观察发现,从一龄蚕到结茧,蚕农每天要添叶5次,凌晨4点就要起床忙活,直到深夜才能休息。“以前总说‘春蚕到死丝方尽’,现在才明白,这背后是蚕农无数个日夜的守护。”团队成员邱乐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酉华镇三方缫丝厂。梁迪奕 供图

缫丝见新生:千丝万缕起机杼

告别蚕房的桑叶清香,酉华镇缫丝厂的机器嗡鸣即刻裹住了实践团队的脚步。车间里,蚕茧特有的淡淡腥甜与蒸汽的温热交织,在技术人员的指引下,队员们亲眼见证了一场静默的蜕变:分拣台上,大小均匀的蚕茧被归入不同竹筐。煮茧锅里,滚沸的水汽让蚕茧渐渐舒展;索绪机旁,工人指尖轻捻便寻得丝头,转瞬缠绕上飞速转动的缫车。古老的缫丝技艺正借现代化设备重焕生机,每一根银丝的流淌,都是传统与当下的温柔对话。

滚烫的水汽氤氲中,沸水里翻滚的蚕茧像沉睡的月亮,在工人灵巧的操作下苏醒。当第一缕银丝从茧中抽出,缠绕成轴,队员们忽然读懂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 的深意:这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以另一种形态延续。经由工业之手,蚕的献祭升华为绸缎的华美,桑的馈赠转化为产业的动能。传统智慧与现代工艺在此交织,织就的不仅是生丝,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经纬。

沃土育新思:青春答卷织希望

如今,年轻学子们虽暂别青阳,但心绪早已与那片土地紧紧相连。他们带走的不仅是茧丝馨香与田野笔记,更在内心深处埋下了“自找苦吃”的信念火种。这些由青阳沃土孕育的青春种子,终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吐露新芽。当无数实践青年的足迹如丝线般在祖国版图上延伸交织,最终织成一张覆盖乡村、联结希望的巨网——乡村振兴的壮丽画卷,正由青年一代以知行合一的奋斗,徐徐铺展,璀璨如锦。(通讯员 金雨馨)

图为合肥工业大学调研团队合影。张舒雨 供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茧中经纬:合工大学子在青阳桑田里写下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