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全国多地持续高温,新能源汽车充电价格却如烈日般“炙烤”着车主的钱包。近日,济南、上海、郑州等多地车主反映,公共充电桩费用大幅上涨,部分区域电价突破2元/度,甚至出现“充电比加油还贵”的调侃。为节省开支,不少车主凌晨驱车数十公里寻找低价充电桩,被网友戏称为“充电特种兵”。
价格飙升:从“几毛钱”到“两元时代”
在济南,小鹏超充站高峰时段电价已达1.74元/度,较5月上涨超60%;特来电在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价格甚至飙升至2.98元/度。上海车主王先生展示的账单显示,同一充电桩7月电价较去年翻倍,充满一辆续航500公里的电动车需花费近150元,直逼燃油车加油成本。
价格波动背后是复杂的定价机制。公共充电桩费用由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构成,其中电费受分时电价政策影响显著。以山东为例,7-8月高峰时段(16:00-23:00)电价较平段上涨30%,低谷时段(23:00-7:00)则低至0.74元/度。但服务费上涨更令车主头疼——部分运营商将服务费从0.3元/度提至0.8元/度,涨幅超160%。
车主突围:凌晨“特种作战”成常态
“以前低谷时段是中午,现在改成凌晨,充电像在打游击。”济南网约车司机李师傅的行程表显示,他每天凌晨1点出发,驱车20公里到郊区充电,只为享受0.74元/度的低价电。社交平台上,“充电特种兵”攻略层出不穷:有人总结出“跨城充电路线”,有人分享“充电桩蹲守时间表”,甚至出现“充电拼车群”——车主组队前往低价充电站,分摊路费。
这种“时间博弈”背后是生存压力。以日均充电30度的网约车为例,电价每上涨0.5元/度,月成本增加450元,相当于减少10%的收入。郑州车主韦振华算账:“以前月充电费1200元,现在逼近1800元,快赶上租车钱了。”
行业困境:成本倒挂与供需失衡
充电桩运营商的处境同样艰难。特来电某区域负责人透露,单桩建设成本超10万元,场地租金年均上涨15%,而利用率不足30%导致回本周期长达5年。“服务费不涨,企业活不下去;涨了,车主骂声一片。”该负责人无奈表示。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加剧了矛盾。2025年6月,国家发改委将公共充电桩用电划入工商业用电范畴,叠加夏季尖峰电价机制,运营商成本激增。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保有量突破8000万辆,而公共充电桩仅210万座,供需失衡下,运营商被迫通过涨价转移压力。
破局之道:市场化与透明化并行
面对涨价潮,行业呼吁建立更透明的定价机制。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建议:“充电场站应明码标价,服务费与电费分开公示,消除消费者疑虑。”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新模式,如国家电网推出“充电套餐”,用户预付费用可享折扣;特斯拉在超充站引入动态定价,引导错峰充电。
技术革新同样带来希望。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通过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将白天的峰值电价降低40%,目前已在深圳、青岛等地试点。专家预测,随着技术普及,充电成本有望回归合理区间。
在这场“充电价格战”中,车主、运营商与政策制定者正共同寻找平衡点。当“特种兵式充电”成为历史,或许才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真正成熟的标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新能源汽车充电价格又涨?车主化身充电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