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也强调要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在这一政策引领下,山东女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学生团队积极响应,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力量。他们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座、生成式人工智能为驱动力,试图用“数字梨园,元宇雅韵”项目构建山东地方戏曲活态化传承的新格局。
戏曲文化起源于田间地头、村落场院,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的内容和精神风貌不断与时俱进,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见证者,又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山东作为戏曲大省,拥有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一勾勾”等多个地方剧种。在数字化时代正面临青年观众流失、传播渠道单一、创作模式固化等严峻挑战。
面对这些困境,山东女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学子们主动担当,组建跨年级、跨专业的"智创魔方"团队,成员涵盖数字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这支由00后大学生组成的团队,核心成员焦方腾、王明雷自幼受家乡戏曲文化熏陶,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与张家硕、侯嘉欣、陈小雨、宋锡锐等同学一道,在任晓剑教授和音乐学博士韩新虹老师的指导下,开启了探索山东地方戏曲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之旅。
2024年9月入学后,团队便深入济南、菏泽、滨州、德州等地开展调研。他们多次赴滨州吕剧院进行交流学习,在表演艺术家王得海老师的指导下,系统采集戏曲演员的唱腔韵律、身段动作数据,并记录传统剧目的舞台调度与表演细节。深入德州兴隆镇非遗戏曲“一勾勾”发源地,联合传承人杨淑萍进行数字化采集,以动作捕捉技术记录演员的独特表演程式。
“数字梨园,元宇雅韵”项目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戏曲表演的各个要素,包括演员的精微表情、身段动作、服装道具、舞台场景乃至声腔韵律等进行高精度三维重建和动态捕捉,构建与“戏曲数据智能资源库”。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在数字孪生构建的戏曲大数据基础上,实现戏曲剧本的智能辅助创作、个性化戏曲角色的生成、虚拟戏曲场景的构建,甚至全新戏曲片段的自动编排。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专业优势,从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到艺术的创新性发展等多个纬度来推动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
山东女子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始终秉持“敬知求真,智创致远”的理念,鼓励学生将专业所学积极应用于实践。此次“智创魔方”团队的尝试,正是学院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未来,学院将继续支持学生团队在数字技术与文化传承领域深入探索,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撰稿:韩新虹,焦方腾;审核:白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戏曲元宇宙:山东女子学院学生用数字孪生赋能山东地方戏曲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