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王嘉雯 徐竟超)在新中国交通建设的历史长河中,铁道兵曾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动脉,用热血与汗水书写下不朽传奇。2025年7月6日、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队采访了几位与铁道兵有不解之缘的先生,他们的讲述,将尘封的往事缓缓展开,从开山凿隧的艰辛到钢轨延伸的豪迈,从集体生活的温暖到为国筑路的荣光,每一段故事都镌刻着铁道兵精神的深刻内涵,也让实践团成员得以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
7月6日下午,实践团的成员首先来到十堰市武当山镇,采访武当山镇政府退休人员——杨立刚老师,当队员问到他心中的铁道兵精神是什么,杨老师说:“这个铁道兵的精神呢,其实也是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神,我们的铁道兵当时有一句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号称是两不怕。人民军队的那种传统,我们铁道兵继承的非常好,发扬的也非常好。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杨立刚老师的话语铿锵有力,字字句句都承载着铁道兵的灵魂。在那个物资匮乏、条件艰苦的岁月里,铁道兵战士们正是凭借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坚定信念,用双手劈开重重山峦,以脊梁架起座座桥梁。他们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誓言化作行动,让钢铁巨龙在祖国大地奔腾。这种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新时代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它激励着后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勇拼搏,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都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奋斗华章。
最后,杨老师留下了一段令团队成员刻骨铭心的寄语:“我觉得我们作为过来人,关于这个铁道兵,是有亲身体会的。因为当时我们也是学生,他们在这里施工,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地记忆起当时的场景。那么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我想说,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社会环境要比当时优越的多,但是你们还是要做好本职工作,搞好学习。在学到本领了以后,能够像铁道兵一样,严格自律,做好自己的工作,履行社会责任;以后成家了,还要履行这个家庭的责任。这是我对大学生的一点希望。”
杨立刚老师的肺腑之言,既是对铁道兵精神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新时代青年的殷切嘱托。当代年轻人应当以铁道兵为榜样,在优渥条件下坚守初心,锤炼本领,勇担社会责任与家庭使命,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火炬代代相传。
图为杨立刚老师与实践团队员交流。来源:高思琦
7月7日上午,“铁脉薪传“实践团又来到十堰市国药东风茅箭医院家属楼,采访了何家坤老师以及他的铁道兵父亲何正福。“您刚当兵时修的是哪条铁路?是贵昆线吗?”在对话中,何家坤与父亲深入探讨铁道兵的筑路历史。他提到,父亲参与修建的贵昆线,是铁道兵建设历程中的重要一笔。追溯铁道兵的筑路源头,最早可至宝成铁路,不过当时铁道兵并非建设主力,主要力量仍是地方队伍。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后,铁道兵投身国内铁路建设,在解放战争时期,他们更多承担起被国民党炸毁的既有铁路修复工作。而真正由铁道兵全权主导修建的铁路,是礼赞铁路。何家坤还表示自己创作了《铁道兵颂》,并将其分享。他提到,不同的铁道兵讲述者各有风格,如姚尚明处长擅以亲身经历的细节叙事,为此还出版了7本书籍,从微观视角展现铁道兵的奋斗故事 。
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何家坤以“铁二代”的独特视角,深情回溯着父辈的峥嵘岁月。他不仅分享了自己在铁道兵军营中耳濡目染的成长故事,更引导父亲揭开那段尘封的记忆。从父亲1960年入伍、1961年入党,到1964年提干进入铁一师直属机械连,操作国内最先进的大型土方机械;从在六里坪火车站等平坦地带施展机械作业,到目睹险峻之处因设备受限、战士们以血肉之躯开路而平均每两公里便有3人牺牲的悲壮过往,字字句句都诉说着铁道兵建设的艰辛与无畏。何家坤作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以诗寄情,更以传承者的身份,希望将这份镌刻着热血与奉献的铁道兵精神,通过整理、宣讲、创作等方式,让更多人铭记与传扬,让历史的回响在新时代持续激荡。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何家坤老师家中合影。来源:王恒依
7日上午,铁脉薪传实践团另一分队又来到了十堰市白浪开发区“铁二处”机关大院,对李知发先生进行采访。采访中,实践团的队员提问到:“据了解,您在1968年3月入伍,还记得奔赴援越抗美战争那天的感受吗?”李老师回答队员们说:“当时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入伍时写了遗书和请战书,这两书一式三份,委托战友保管,说不定今天晚上吃了饭,第二天就吃不上饭了。在云南河口边境,县政府招待吃饭时,大家心里都很沉重,想着这一顿饭吃了以后,我们还能不能回到国内吃。像在1967年,保安部队在越南被敌机轰炸,当晚就死了25人,重伤50多人,轻伤几十人。”李爷爷的话语里没有豪言壮语,却让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跃然眼前。当年轻的战士们写下遗书时,当他们在边境餐桌上心里怀着“能否回国再吃饭”的沉重心情时,当战友在轰炸中伤亡的数字成为记忆刻痕时,支撑他们的正是“把生命置之度外”的信念。这些带着硝烟味的回忆,不仅是援越抗美战场上的血色注脚,更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铁道兵精神,在生死考验中淬炼得愈发坚韧,成为后人仰望时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通过实践团成员的了解,在参与铁道兵建设的历程中,最让李知发老先生印象深刻的是修建襄渝铁路的经历。这条从湖北襄阳到四川、途经陕西等地直达重庆的铁路线,全长915.8公里,从1969年到1978年,8个师58万兵力加上53万学兵民兵共81万人奋战十年,实际铁路3年贯通,后期又进行病害整治至1978年结束,他全程参与其中,结束后还接到新任务出国考察。修建过程中,难忘的事件历历在目:一次推斗车时,斗车被石头砸扁卡在排架间,他扳动时斗车滑动夹掉手指,到卫生室简单处理后便返回工地,“作为军人就是重伤不叫苦,轻伤不下火线”;还有一次在陕西咸阳工点,深夜巡查时发现工作面变窄,他立刻吹哨让40多名战士和民工撤离,众人刚跑出20多米,隧道就斜着滑落,“要是责任心不强,那40多个人就夹成肉饼了”。这些经历,是湘渝线建设的缩影,也深深烙印着铁道兵的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与李知发老师的合影。来源:郭星娴
通过对杨立刚、何家坤、李知发三位老师的采访,“铁脉薪传”实践团从多个维度深入探寻了铁道兵精神。他们听到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铮铮誓言,看到了铁道兵在艰苦岁月中无畏生死、建设祖国的坚毅身影。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通过三位老师的讲述,实践团成员表示:铁道兵精神是新时代奋斗的动力源泉,激励着新时代青年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多维视角,共探铁道兵精神 | 杨立刚、何家坤、李知发深度访谈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