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察网

家长发视频质疑校服问题被拘7天 法院:警方违法

2025年8月12日,甘肃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就一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行政诉讼案作出终审判决:宁县公安局对家长邓建国以“寻衅滋事”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决定程序违法、事实证据不足,依法确认违法并判令赔偿国家赔偿金3237.08元。这起因校服质量问题引发的维权事件,最终以司法机关对行政执法权力的纠偏落下帷幕,但事件背后暴露的公民维权困境与执法规范问题仍值得深思。

校服质量争议:标签造假与国家标准冲突

2023年9月,庆阳市宁县盘克镇36岁家长邓建国6岁的儿子入读当地小学。同年11月,学校下发由兆春服装厂生产的校服后,邓建国发现校服存在明显质量问题:春秋季校服标签标注为“100%聚酯纤维”,但检测结果显示实际成分为“聚酯纤维94.9%、氨纶5.1%”;夏季校服棉含量仅31.8%,远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棉含量不得低于35%”。尽管宁县市场监管局出具的第三方质检报告显示甲醛等有毒物质检测合格,但成分造假与棉含量不达标的事实仍引发邓建国强烈质疑。

网络维权引风波:两条视频换来7日拘留

在多次与校方、厂商沟通无果后,邓建国于2023年12月1日通过抖音平台发布视频《质疑校服质量安全和校服乱象谁监管》,揭露校服成分造假问题,视频点击量达14.9万次。8天后,他再次发布《时至今日,问题校服仍然未被召回》,点击量超10万次。然而,这两条视频却成为他遭遇行政处罚的导火索。

校服供应商兆春服装厂以“订单被取消造成100万元损失”为由,于2023年12月8日向宁县公安局报案,指控邓建国“寻衅滋事”或“散布谣言”。5天后,宁县公安局在未充分保障邓建国陈述申辩权的情况下,直接作出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决定。邓建国称,警方未告知其可申请暂缓执行,直接将其送入拘留所。

司法纠偏:程序违法与证据不足成关键

被拘留后,邓建国先后提起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一审法院庆城县人民法院认为,邓建国虽质疑校服质量问题,但“应通过正当途径维权,而非在网络发布不实信息”,遂驳回其诉求。然而,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定:警方在作出处罚决定前未保障邓建国的陈述申辩权,违反法定程序;尽管邓建国的质疑方式“可能引发舆论”,但校服确实存在成分造假与棉含量不达标问题,其质疑具有事实基础,并非“无事生非”。最终,法院撤销一审判决及宁县政府的复议决定,确认警方拘留决定违法。

维权代价:家庭破裂与精神创伤

这起事件对邓建国个人生活造成毁灭性打击。被拘留后,他情绪崩溃,被诊断为抑郁症,妻子因无法忍受其状态变化提出离婚,两个孩子由女方抚养。此外,他因被拘留失去工作,家庭陷入困境。尽管法院判决警方赔偿3237.08元,但邓建国认为,这一金额远不足以弥补其损失,并已向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

社会反思:公民维权与执法规范的边界

此案暴露出基层执法中程序意识薄弱、证据认定随意等问题。法律专家指出,公民对公共事务的监督权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在行使处罚权时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避免“以结果倒推定性”。与此同时,事件也引发对校服质量监管体系的质疑。庆阳市市场监管局虽在2024年3月通报责令兆春服装厂整改,但如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保障学生权益,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邓建国的遭遇为公众敲响警钟:在维护自身权益时,既要敢于发声,也需警惕维权方式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而行政机关更应谨记:权力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任何对公民权利的漠视,终将受到司法审查的纠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环球视察网 » 家长发视频质疑校服问题被拘7天 法院:警方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