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察网

我国森林覆盖率达 24.02%,生态屏障功能持续增强

在生态环境建设壮阔征程中,我国森林覆盖率如今已达 24.02%,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多年来持之以恒推进国土绿化、生态修复的斐然成果。森林覆盖率的显著提升,为我国生态屏障功能的持续增强注入了强劲动力。​
回溯往昔,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仅 8.6% ,那时风沙肆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生产生活。但我国从未停下改善生态环境的脚步,历经 40 多个寒来暑往,“三北” 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 4.8 亿亩,治理退化草原 12.8 亿亩,森林覆盖率由 1978 年的 5.05% 提高到 13.84%,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 “沙进人退” 到 “绿进沙退” 的历史性转变。这一伟大成就,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全国森林覆盖率的整体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 24.02%,成为全球 “增绿” 的主力军,21 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 1/4 来自中国。这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举措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 52 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在广袤的大地上,植树造林活动如火如荼,从城市的公园绿地到乡村的荒山荒坡,从平原的防护林带到山区的生态林建设,处处都有人们播撒绿色希望的身影。​
森林覆盖率的提升,直接带来了生态屏障功能的持续增强。森林宛如大自然的卫士,在防风固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以我国的西北地区为例,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一片片防风林带拔地而起,有效阻挡了风沙的侵袭,减少了沙尘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保护了农田、牧场和城镇的安全。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一些重点防护区域,风沙危害程度降低了 30% 以上。​
在涵养水源方面,森林更是功不可没。茂密的森林犹如巨大的绿色海绵,能够吸纳大量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延缓洪水的形成。据测算,每公顷森林每年可以涵养水源 3000 - 5000 立方米。众多河流的源头区域,得益于良好的森林植被覆盖,为中下游地区源源不断地提供了清洁稳定的水源。像长白山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作为 “东北水塔”,为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三江之源,保障了区域内的水资源供给,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同时,森林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我国 90% 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 74% 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许多珍稀物种在森林的庇护下繁衍生息。例如,野生东北虎时隔 30 年重回长白山保护区,这一现象正是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的有力见证。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建立,这些自然保护地内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
在西部地区,这片占全国国土面积逾七成的广袤大地,分布着草原、湿地、湖泊、森林等重要生态资源,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意义非凡。新时代以来,我国相继在西部地区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以及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逐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形成。​
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提升森林覆盖率,进一步增强生态屏障功能。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让祖国的山川大地更加葱郁,生态环境更加美好,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让我们共同期待,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创造更多的生态奇迹,为全球生态环境建设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环球视察网 » 我国森林覆盖率达 24.02%,生态屏障功能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