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一种名为 “藏乌梨” 的黑色水果在高端水果店和电商平台悄然走红。它通体乌黑发亮,宛如被墨汁浸染,商家为其编织了一个充满诱惑的故事:源自青藏高原的珍稀品种,富含具有 “抗癌抗衰老” 神奇功效的花青素,物以稀为贵,一个便能卖到 30 元的高价。
然而,业内人士的爆料却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消费者的热情。所谓的 “藏乌梨”,并非什么神秘新品种,其真身不过是最常见的雪梨或鸭梨。商家将梨子去皮后,放入糖水中煮熟,接着高温烘烤脱水,最后浸泡在添加了色素的溶液里。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原本浅黄色的果肉摇身一变,成了深邃的黑色。整个加工过程成本低廉,不到 2 元,却能以 15 倍的价格转手卖出,暴利惊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营养成分。新鲜梨子中富含的维生素 C、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在高温处理过程中几乎损失殆尽。而商家所宣称的 “花青素”,实际上只是人工添加的色素。有检测机构进行实验后发现,这种 “藏乌梨” 的亚硝酸盐含量比新鲜水果高出 10 倍之多。长期食用,无疑会加重肝肾的负担,让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自身健康。
“金西梅”:美丽外表下的蜜饯伪装
在各大景区,常常能看到一种晶莹剔透、橙红色如琥珀般的水果 ——“金西梅”。商家声称这是新疆特产,具有 “通便美颜” 的功效,一小盒售价高达 50 元。不少游客被其诱人的外表和动听的宣传所吸引,纷纷解囊购买。然而,尝过之后却发现,其味道甜得发齁,吃完舌头还会被染成红色,且久久无法褪去。
事实上,“金西梅” 根本不是真正的水果,而是用淘汰的李子废果制成的蜜饯。每年李子丰收之际,总有一批因长相不佳或带有虫眼而卖不出去的果子。商家将这些残次品收集起来,去皮去核后,投入添加了糖精、日落黄、山梨酸钾等多种添加剂的溶液中浸泡。经过一周左右的浸泡,原本酸涩的果肉变得又甜又软,颜色也变得鲜亮诱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的 “珍稀水果”。
检测结果显示,这些 “金西梅” 的添加剂往往严重超标。某批次产品中,糖精钠含量是国家标准的 3 倍,防腐剂山梨酸钾超标 2 倍。长期食用这类添加剂超标的食品,不仅无法实现通便的效果,反而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肝肾功能,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爆炸桃”:裂口背后的隐患
在水果摊上,有时会看到一种裂口的桃子,被商家称为 “爆炸桃”。商家宣传这是 “树上自然成熟” 的标志,裂口越大则越甜,而且价格比普通桃子便宜一半。许多消费者觉得既划算又新奇,纷纷购买。然而,买回家后却发现,裂口处的果肉发黏,还散发着一股怪味。
内行人透露,这种 “爆炸桃” 大多是冬桃中的次品。正常情况下,桃子成熟时果肉饱满,很少出现裂口,只有那些因缺水、遭受病虫害或储存不当的果子,才会产生裂口。更为恶劣的是,有些不良商家为了伪装成 “自然开裂”,会用刀在新鲜桃子上划出口子,再往裂口处涂抹糖精水,营造出 “爆糖” 的假象。
需要注意的是,裂口的桃子特别容易滋生细菌。暴露在外的果肉接触空气后,短短几小时内就可能产生具有强致癌性的黄曲霉素。即便将裂口部分切掉,毒素也可能已经渗透到果肉内部,继续威胁着人体健康。因此,遇到这种裂口桃,无论价格多么诱人,都不应购买,切不可为了一时的便宜而拿健康冒险。
“蜡光葡萄”:普通葡萄的 “美容术”
市面上还出现了一种看似表皮油亮光滑的 “蜡光葡萄”,一串售价高达两三百元,单颗标价 10 元。商家宣称这是进口的高端嘉宝果,稀有而珍贵。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猫腻:这种 “嘉宝果” 的果粒形状、果蒂痕迹,与普通葡萄极为相似。
内行人指出,这其实就是普通葡萄经过了一场 “美容手术”。商家先将葡萄枝条修剪得整整齐齐,再往其表皮喷上一层物质,这层物质既能让果子看起来更加油亮,又能延长保鲜期。这里面的门道颇深,如果喷的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食用蜡,少量摄入或许问题不大,但长期大量食用也会加重肠胃负担,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而如果使用的是工业蜡,那就麻烦大了,工业蜡中可能含有重金属和有害杂质,长期食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害肝肾功能,实在是防不胜防。
水果市场乱象丛生,消费者需擦亮双眼
除了上述这些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 “水果骗局”,水果市场还存在诸多 “价格陷阱” 和夸大宣传的现象。例如,“金沙果” 看似是迷你椰子,商家宣传其为 “水分更多、更甜的新品种”,实则是普通椰子剥去两层外皮后,再涂上一层蜡的产物,经过这番 “包装”,价格便能翻上 3 倍。母婴店里常见的 “迷你胡萝卜”,号称 “儿童专用”,个头小巧,价格却是普通胡萝卜的 5 倍,且宣传其更嫩、营养更丰富。但实际上,这些 “迷你胡萝卜” 是用普通胡萝卜削制而成,加工过程中不仅导致胡萝卜中的维生素 C、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大量流失,为了保持新鲜,还可能浸泡在防腐剂溶液里,其营养价值和安全性远不如普通胡萝卜。
面对如此乱象丛生的水果市场,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避免落入 “水果骗局” 的陷阱呢?首先,要保持理性消费,切勿盲目追求新奇、高价的水果,对那些宣称具有神奇功效的宣传更要保持警惕,因为 “抗癌”“延年益寿” 等说法,大多只是营销噱头。其次,购买水果时要仔细观察其外观,过于鲜艳、完美的水果可能存在问题。例如,颜色过于均匀、表皮过于光滑的水果,很可能经过了人工处理。此外,还可以通过闻气味来判断,新鲜水果通常带有自然的清香,若有刺鼻或异常的气味,则需谨慎购买。最后,尽量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如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这些地方的水果来源相对可靠,质量也更有保障。
央视曝光的这些 “水果骗局”,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水果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营养来源,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身体健康。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水果市场中的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辨别能力,让那些企图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商家无机可乘,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水果消费环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央视曝光“水果骗局”,满满添加剂!怪不得身体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