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起,《甘肃省妇女权益保障条例》正式施行,其中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城市公共厕所女性厕位与男性厕位比例应当提高到3∶2,人流集中的场所比例应当提高到2∶1。”这一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明确公厕男女厕位比例的举措,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那么,这一立法能否真正解决女性如厕排队的难题?

长期以来,女性如厕排队现象普遍存在。由于生理结构差异,女性平均如厕时间约为男性的2.3倍,再加上生理期、孕期、照看婴幼儿等特殊情况,女性在厕所的时间更长。然而,公共厕所的设计往往遵循“男女平等”的简单原则,男女厕位“对半分”成为默认设置,导致女厕门口经常排起长队。在北京市某医院妇产科外,女厕位仅有3个,而男厕位(含小便池)有6个,准妈妈们常常需要在女厕位门前焦急等候。
甘肃的立法正是针对这一现实痛点,将男女厕位比例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对女性特殊需求的尊重,更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的提升。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时,应当考虑妇女的特殊需求,配备满足妇女需要的公共厕所和母婴室等公共设施。甘肃的立法正是对这一规定的具体落实,从“软性建议”转变为“硬性规定”,为城市公厕规划建设者戴上了“紧箍咒”。
然而,立法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其有效执行才是关键。对于新建公厕,只需在设计阶段参照执行即可,但对于大量已建成的公厕,改造面临着诸多困难。老旧城区公厕改造空间局促、资金短缺,推倒重建不现实,局部改造又困难重重。此外,如何确保新建城区在规划、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遵循新规,避免出现敷衍执行的情况,也考验着监管部门的智慧与决心。
为了缓解女性如厕排队现象,多地也在探索创新方式。深圳市试点“潮汐公厕”,在男女厕中间设置灵活可变的潮汐厕位,根据人流实时调整使用方向;重庆南岸区烟雨路附近公厕引入物联网技术,通过人体感应装置和智能算法自动优化男女厕位比例,高峰时段适当增加女性厕位。这些实践为解决女性如厕排队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甘肃立法明确男女厕位比例,是保障女性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但要真正解决女性如厕排队问题,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让性别关怀在每一间公厕中落地生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甘肃立法明确“男女厕位比例” 能解决排队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