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多地陷入高温炙烤,云南建水、河南栾川、浙江文成等避暑胜地却凭借“20℃的夏天”成为旅居新宠。这些地区通过“气候资源+文化IP+产业融合”的创新模式,将传统避暑游升级为集康养、研学、创业于一体的旅居经济,为文旅产业转型提供了鲜活样本。
气候赋能:从“季节性红利”到“全时化经济”
建水县依托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优势,将传统旅馆升级为“管三餐、管住宿、管游玩”的一站式旅居酒店。2025年上半年,当地旅居游客达7.65万人次,消费总额突破11亿元。团山村采用“村企融合”模式,引入旅游公司运营明清古建筑群,村民变身文旅服务者,2025年1-6月吸引近2万旅居客,古村落保护与民生改善实现双赢。
河南栾川则以“21℃夏天”为核心,打造全产业链避暑生态。老君山景区暑期周均客流量突破3万人次,重渡沟非遗展演日均110场,竹海野生动物园通过空调熊猫馆、喷雾系统等创新场景,带动亲子旅居订单增长40%。更值得关注的是,陶湾南沟康养基地吸引70岁“候鸟团队”定居,民宿业推出“住满一月半价”政策,推动暑期入住率稳定在85%以上。
文化破圈:从“景观消费”到“生活沉浸”
浙江文成县铜铃山镇以“森林氧吧”为基底,构建“滑雪场+无边泳池+树屋酒店”的复合业态。隐心谷树屋酒店通过野外烧烤、星空音乐会等体验活动,使周末入住率达100%,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延长至5天。更深远的变化在于文化认同——瑞安游客谢天荣在此旅居8年后,带动3500名陶瓷从业者入驻碗窑村,形成“旅居+产业”的共生生态。
贵州习水县另辟蹊径,将红色文化融入避暑经济。飞鸽生态旅游区推出“重走长征路”研学线路,结合森林溪降、星空露营等项目,吸引川渝地区亲子家庭。数据显示,当地28个避暑地产项目已入住3.6万户业主,酒店民宿床位达7.9万张,形成“候鸟式”旅居社区。
政策护航: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
云南省文旅厅率先出台《旅居发展政府负面清单》,明确“十个支持、十个禁止”,为产业定规立矩。建水县据此建立紫陶产业孵化基地,为旅居创客提供低价工作室和电商培训,催生“新建水人”社群。
在服务端,栾川县构建“文旅+公安+消防”联合监管体系,开展夜市明码标价专项整治,游客投诉率同比下降60%。文成县则通过“旅居房一站式服务”,整合装修、托管、医疗资源,使外地购房者占比提升至38%。
未来图景:从“避暑经济”到“幸福产业”
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5年国内旅居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这些避暑胜地的实践揭示三大趋势:一是气候资源价值化,通过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实现“绿水青山”定价;二是服务场景社区化,旅居基地正从单一住宿向“15分钟生活圈”演进;三是客群结构多元化,数字游民、银发族、研学团体构成新增量。
当“候鸟式旅居”从生活方式升级为经济形态,避暑胜地正以创新重新定义“清凉”的价值内涵。正如建水县文旅局长所言:“我们卖的不是20℃的气温,而是让都市人找回生活本真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或许正是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密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避暑胜地“冷资源”迸发“热活力”:解码旅居新业态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