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人民日报锐评: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别让语言沦为低俗狂欢的道具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痛批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现象,直指部分网络用语“刻意扭曲语义、消费低级趣味”,甚至演变为“排斥理性对话、侵蚀语言文明”文化毒瘤。文章引发广泛共鸣,网友纷纷吐槽:“现在上网像在破解密码,满屏‘绝绝子’‘yyds’,根本看不懂!”这场关于语言生态的讨论,再次将互联网时代的表达困境推至风口浪尖。

“黑话烂梗”狂欢:从亚文化圈层到公共话语场的失序

近年来,从“绝绝子”“泰酷辣”等模糊语义的感叹词,到“栓Q”“芭比Q了”等谐音梗的滥用,再到“发疯文学”“舔狗文学”等刻意扭曲表达的流行,互联网语言正经历一场“低幼化”“娱乐化”的异变。这些词汇或通过谐音消解严肃,或用夸张情绪替代逻辑,甚至将侮辱性词汇包装成“玩梗”,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迅速传播。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黑话”已突破圈层壁垒,渗透至教育、职场等公共领域。有教师反映,学生作文中充斥网络烂梗,导致表达苍白无力;职场中,“对齐颗粒度”“形成闭环”等伪专业术语泛滥,实则空洞无物,加剧沟通内耗。语言学家指出,当“说人话”成为稀缺能力,恰恰是公共话语场陷入失序的信号。

流量至上的推手:算法如何“喂养”语言堕落

“黑话烂梗”的野蛮生长,与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密不可分。某短视频平台创作者透露,使用“绝绝子”“家人们谁懂啊”等词汇的视频,完播率和互动率普遍提升30%以上——算法将“低门槛、强情绪”的内容判定为“优质”,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创作者为流量刻意迎合,平台为数据纵容低俗,最终导致优质内容被淹没在烂梗的狂欢中。

此外,部分商家将“玩梗”异化为营销手段。从“雪王黑化”到“椰树直播间擦边”,从“蜜雪冰城唱跳”到“绝味鸭脖低俗广告”,品牌通过制造争议性话题博眼球,却忽视了语言承载的文化价值。正如《人民日报》所言:“当商业逻辑凌驾于语言文明之上,最终买单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与思考能力。”

重建语言生态:需要平台责任,更需要每个人“较真”

遏制“黑话烂梗”泛滥,需多方合力。平台方应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减少对低质内容的流量倾斜,同时建立网络用语审核标准,对侮辱性、歧视性词汇“零容忍”。教育部门也需加强语言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区分“趣味表达”与“语言暴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而普通网民的“较真”同样关键。当有人用“普信男”“小镇做题家”等标签化语言攻击他人时,勇敢发声抵制;当看到优质内容被烂梗淹没时,用点赞和转发为其撑腰——语言的净化,终究始于每个人对文明的坚守。

语言是文化的基因,是思想的载体。当“绝绝子”取代了“妙不可言”,“yyds”模糊了“敬佩”的边界,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表达的丰富性,更是与世界对话的深度。或许,是时候对泛滥的“黑话烂梗”说一句:“这次,我真的栓Q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人民日报锐评:互联网“黑话烂梗”泛滥,别让语言沦为低俗狂欢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