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蚊子叮人也分早晚班 日落前是花蚊子叮咬高峰时段

“刚在小区散步十分钟,腿上就被叮了五个包!”近日,福州市民王女士遭遇引发共鸣。随着夏季高温持续,蚊子活动进入“旺季”,但鲜为人知的是,不同蚊种的“出勤表”差异显著——以白纹伊蚊为代表的“花蚊子”偏爱白天“打卡”,尤其在日落前两小时达到叮咬高峰,其强悍的攻击性让市民直呼“防不胜防”。

昼伏夜出?花蚊子偏要“倒班”

传统认知中,蚊子多在夜晚出没,但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亚洲虎蚊”)却反其道而行之。疾控专家指出,这类蚊种具有“昼夜双高峰”特性:日出后2小时(6-8时)和日落前2小时(17-19时)是其活动最活跃时段。此时光线柔和、温度适宜,花蚊子会成群结队从阴暗处(如草丛、树荫、缸罐内壁)飞出,寻找宿主。

“它们飞行速度极快,叮咬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等你感到瘙痒时,它早已逃之夭夭。”临沂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描述,花蚊子甚至能隔着薄衣物叮咬,注入的唾液中含有更多麻醉剂和抗凝血因子,导致叮咬处红肿面积大、瘙痒持续时间长。更严峻的是,白纹伊蚊是登革热、寨卡病毒等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活跃时段与居民晨练、遛弯时间高度重叠,增加了疾病传播风险。

科学防蚊:避开高峰,精准出击

面对花蚊子的“早晚班”攻势,多地疾控部门发布防护指南,核心策略可概括为“时间规避+环境治理+个人防护”:

  1. 错峰出行:日落前两小时尽量避免前往草丛、凉亭、积水区等蚊虫密集场所。若需外出,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裤(花蚊子对深色衣物更敏感),裸露皮肤喷涂含避蚊胺、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剂。
  2. 清除孳生地:花蚊子幼虫偏好小型积水容器,如废弃轮胎、花盆托盘、饮料瓶等。市民应定期检查住家周边,封盖水缸、填平洼坑,每5-7天彻底更换饮用水容器积水,并清理外环境植被以灭杀成蚊。
  3. 物理隔离:安装纱窗、蚊帐,使用电蚊拍等工具。傍晚时分提前关闭门窗,防止蚊虫飞入室内。

全球变暖加剧蚊患:防蚊需成全民习惯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蚊媒传染病死亡人数超过70万。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白纹伊蚊的分布范围持续北扩,已覆盖我国辽宁中南部至西藏南部广袤区域。专家警告,随着气候异常加剧,蚊虫活动周期可能延长,叮咬高峰时段或进一步提前或延后。

“防蚊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需要融入日常生活的健康习惯。”福州市卫健委负责人呼吁,公众应主动学习蚊虫防治知识,社区、学校、企业等单位需定期组织环境消杀,共同构筑“无蚊防护网”。

当夕阳西下,别让花蚊子的“下班高峰”打乱你的夏日节奏。科学防护,才能安心享受清凉时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蚊子叮人也分早晚班 日落前是花蚊子叮咬高峰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