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解码天漠科技:在沙海绿洲中探寻生态与产业的共生之道

2025 年 7 月下旬,陕西理工大学砺志书院志愿服务团深入府谷县孤山镇,走访府谷县天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黄土地与沙粒交织土地上,解码企业如何将治沙精神转化为产业动能,书写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双重篇章。

一、沙海掘金:从沙漠到餐桌的产业奇迹

在天漠科技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实践团成员见证了沙质土壤孕育的生命奇迹。企业依托毛乌素沙漠边缘独特的沙壤土资源,构建起 “沙漠种植 + 精深加工 + 品牌营销” 的全产业链条。车间内,三条自动化生产线正将颗粒饱满的黄米、小米进行色选、抛光、包装,这些耐旱作物在年均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的沙质土壤中生长,通过滴灌技术和有机肥改良,亩产可达 300 公斤以上。“我们的黄米富含硒元素和膳食纤维,出口到日韩市场后,价格是普通小米的 3 倍。”技术负责人指着生产线自豪地介绍,企业年加工原粮 1.5 万吨,贸易量突破 3 万吨,产品覆盖全国 20 多个省市。

实践团在种植基地看到,广袤的沙地上,耐旱的糜子、谷子在防风林中茁壮成长。企业创新 “防风林带 + 耐旱作物 + 有机肥”的立体种植模式,在农田周边种植沙棘、沙柳形成生态屏障,既固定沙丘又提供生物质能源。更令人惊叹的是,企业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研发的沙质土壤改良技术,通过添加微生物菌剂和有机废弃物,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 0.3% 提升至 1.2%,实现了沙漠边缘土地的高效利用。

二、共生密码:沙海绿洲中的利益联结

在企业的数字化管理中心,实践团成员通过大屏实时查看农户种植数据。天漠科技独创的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 粮食银行” 模式,构建起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一)技术赋能:免费为农户提供抗风沙品种 “沙漠金” 糜子种子,配套滴灌设备和有机肥料,每亩降低种植成本 200 元

(二)价格托底:签订保价收购协议,以高于市场价 15% 的价格回收农产品,2024 年带动 3200 户农户户均增收 2400 元

(三)粮食银行:农户可将粮食存入企业仓储中心,凭 "粮食存折" 随时兑换生产资料或生活物资,既解决仓储难题又获得增值收益,4 口之家年收益可增加 3500 元

(四)精准帮扶: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出 “三代” 协议,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2024 年帮助孤山镇 8 户贫困户户均增收 1200 元

三、绿色觉醒:实践团的多维思考

在与企业的座谈中,实践团成员深刻感受到治沙精神的传承:“我们不是简单地治沙,而是让沙漠产出价值。”这种理念在实践中转化为三重启示:

(一)     技术创新的破局之力

企业研发的沙质土壤改良技术,使原本贫瘠的沙地变成优质农田,这种 “变沙为宝”的智慧,与石光银的治沙精神一脉相承

(二)生态价值的转化路径

通过 “防风林 - 作物 - 有机肥”的循环模式,企业每年消纳畜禽粪污 1.8 万吨,生产有机肥 3 万吨,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闭环治理

(三)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从单纯的治沙造林到产业富民,天漠科技实践证明,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可以形成正向循环,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当我们看到农户脸上的笑容,就理解了治沙精神的当代意义。” 实践团成员在座谈会上分享道,“这种将生态治理转化为产业动能的智慧,正是我们青年需要学习的绿色密码。”

四、未来展望:在沙海续写绿色传奇

离开天漠科技时,实践团成员们看到远处的防风林在风中摇曳,近处的农田泛起金色麦浪。企业正在实施的“万亩沙漠生态农场”计划,将在三年内治理沙地 1.2 万亩,建设智能化滴灌系统和光伏提水工程,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 200 个,带动周边村庄集体收入年均增长 50 万元。

“我们将把在这里学到的 ‘ 沙海掘金 ' 经验带回学校,”实践团团长表示,“用科技赋能生态治理,让更多沙漠边缘地区走上产业兴、生态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这种从治沙英雄精神中汲取的力量,正在新一代青年心中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信念。

此次走访天漠科技,实践团不仅看到了沙质土地上崛起的产业奇迹,更读懂了新时代治沙精神的深刻内涵:当生态治理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沙漠也能成为孕育希望的绿色摇篮。这种将 “沙害”转化为 “沙利” 的智慧,正是解码生态振兴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关键密钥。

作者(陕西理工大学石智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解码天漠科技:在沙海绿洲中探寻生态与产业的共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