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我的“三下乡”|星火暖姜田

童年时坐在讲台下,望着纷扬飘落粉笔屑,总觉得那是老师播撒的点点星火,为我照亮前路。2025年7月,我响应中南大学校团委的青春号召,奔赴双凡村,去追寻心中那束不灭的光。车子在崎岖山路上颠簸,窗外掠过绵延的荷塘碧浪。当双凡村的木牌在视野尽头轻轻摇晃,我的心跳也随之共振——这是一场跨越山海,关于讲台与土地的青春奔赴。

图为刘乐宁在与孩子们互动。骆一鹤 供图

支教生活始于一个星光未褪的凌晨四点。村口老树下,王书记将满载小黄姜的皮卡车备好。凉意沁透单衣,我揉着惺忪睡眼爬上车斗。颠簸中,王书记的笑声爽朗:“城里娃没尝过这滋味吧?姜要趁鲜卖,抢的就是这股‘露水香’!”五点半的集市已是人声鼎沸。我们在角落支起摊位,学着吆喝:“双凡小黄姜,味浓去湿气!”面对嫌贵的顾客,我们耐心解释种植的用心、姜味的醇厚。烈日当空,汗水浸透衣衫,喉咙干涩发疼。那一刻,课本里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终于化为掌心浸透汗水的重量。收摊后,我仔细清点带着泥土芬芳的纸币,看着账单上的数字悄然累积——原来,助农并非遥远的口号,而是汗水滴落泥土、凝结成希望的真实过程。

图为刘乐宁在清点卖姜账目。骆一鹤 供图

课堂时光则是另一种馈赠。教英语口语时,我用彩笔在白板上绘出生活:苹果是“red”,天空是“blue”;基础逻辑课上,孩子们为“谁偷了糖果”争得小脸通红;心理课堂,烦恼被折成纸飞机,随着一声声“我不怕”勇敢放飞……最难忘那一刻:一个总低着头的女孩忽然举手,用生涩却坚定的英语说:“Teacher, I want to be a teacher.” 阳光穿过窗棂,点亮她眸中璀璨的星火——我恍然明白,老师播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点燃另一颗心灵对未来的渴望。这薪火相传的瞬间,正是乡村教育振兴最动人的注脚。

图为刘乐宁与大班孩子们的合影。骆一鹤 供图

一次心理课,一对兄弟深陷学业压力的阴霾,眉头紧锁如化不开的浓雾。我临时调整方案,带他们玩起需要肢体协作的游戏。起初的拘谨,在伸展跳跃中逐渐消融,紧绷的肩膀松弛了,压抑的情绪随着挥舞的手臂、轻快的脚步悄然流散。当毫无顾忌的、清朗的大笑突然在教室里炸响,他们眼中重新燃起的光,瞬间暖透我的心——那些精心设计的互动,原来真能撬开压力筑成的硬壳。这发自肺腑的欢笑,便是教育最本真、最珍贵的回响。

图为心理课上两个孩子的欢笑。刘乐宁 供图

我们擎着知识的星火而来,渴望为乡村的明天添一缕微光;而这片土地,却以更丰厚的滋养回赠我们: 孩子们教我辨识山野间的草木清香,王书记教会我“露水香”里蕴含的勤劳哲学,乡亲们朴实的笑脸与沉甸甸的信任……原来,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不仅是支教者、助农人,更是被乡土深深滋养的学子。 那些曾以为播撒的“流星”,最终化作照亮我内心的满天星光——这,便是青春与乡村最深情的“双向奔赴”:我们以热忱浇灌希望,乡土亦以厚重赋予成长。

作者:刘乐宁、蔡盛龙

学院:中南大学商学院

团队名称:中南大学“麓山育梦 双凡花开”支教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我的“三下乡”|星火暖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