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洋强国”的号召,2025年7月15日,山东工商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青春筑梦,海净之旅”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烟台市蓬莱区砣矶岛,这是一场有关文化传承与红色教育的实践之旅,这让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书写新时代青年担当。
实践团到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砣矶镇(王岩硕摄)
访非遗展馆,探文化根脉
抵达砣矶岛首日,团队首站走进“砣矶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建筑承载岁月重量,砣矶砚的温润光泽、渔家号子的余韵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志愿者们认真观看砣矶岛上奇观的介绍,心中充满对大自然的敬畏。
志愿者们观看渔民们捕鱼视频介绍(王岩硕摄)
在驻村书记的细腻解说中,实践团成员们领悟到砣矶岛的历史美与自然美,他承载着独特的海洋文化记忆。通过与驻村书记的交流,团队了解到,随着时代变迁,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档难题。传承人的感慨,让实践团成员们深知守护文化根脉的紧迫性。团队成员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守护砣矶岛的文明历史。
实践团认真听驻村书记对砣矶镇的介绍(王岩硕摄)
探红色展馆,悟信仰力量
踏入“砣矶红色文化展览馆”,实践团成员们踏入那段热血沸腾的岁月。斑驳的老照片、陈旧的革命物件,诉说着海岛军民抗战、支前的动人故事。从渔家儿女踊跃参军,到民兵坚守海防,红色基因在海岛沃土深深扎根。
当地渔民为志愿者讲述海岛军民抗战、支前的动人故事(王岩硕摄)
砣矶岛红色文化展览馆内,陈列着诸多珍贵历史文物.一幅幅斑驳老照片里,渔家儿女背着简单行囊奔赴战场;陈旧革命物件中,生锈的钢枪、褪色的支前物资,静静诉说往昔烽火。
砣矶岛红色文化展览馆内张贴的老照片(王岩硕摄)
观渔俗馆,品渔家风情
“砣矶岛渔俗馆”,如一部海岛渔家文化的“立体教科书”。古老捕捞工具排列有序,木质渔船模型、渔网、鱼叉,见证海岛人依海而生的历史。
志愿者们参观木质渔船模型(王岩硕摄)
从传统捕捞到海产晾晒,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依海而生的智慧。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沉浸式触摸渔家文化脉络,读懂海洋中蕴含的哲学。实践团成员与馆内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挖掘渔俗文化背后的生态智慧——传统渔家敬畏海洋、循环利用资源的理念,为当代海洋生态保护提供了独特视角。
航海遗址:感悟海洋历史使命
在砣矶岛的“砣矶兵站出海口东北运兵”航海遗址处,一艘巨大的仿古帆船矗立在岸边。
实践团在航海遗址处拍照留念(王岩硕摄)
团队成员了解到这里曾是解放战争时期重要运兵通道,承载着支援东北解放的历史使命。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至关重要的运兵通道。无数渔家船只往返穿梭于渤海之上,不顾敌人的炮火,将大批兵力与物资运往东北,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援。如今,这艘仿古帆船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铭记,更是激励后人传承先辈勇敢无畏精神。
此次砣矶岛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山东工商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青春筑梦,海净之旅”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来说,是一次难忘的成长经历。在探寻非遗、追溯红色记忆、领略渔俗风情和投身海洋环保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
(供稿人:王岩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三下乡”社会实践|青春筑梦砣矶岛,实践赋能海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