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食安科普融文脉,齐鲁文韵育童心——鲁鲁东大学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通讯员 姜欢欢 杨雨桐)为深入贯彻党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及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鲁东大学食品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共青团山东省委“青春传承齐鲁文脉”专项活动,组建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深入齐鲁大地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社会实践。此次活动创新地将食品安全知识与齐鲁文化深度融合,为当地儿童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与文化盛宴。

活动首日,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以“安全食品长啥样”为主题开启“食安必修课”,通过趣味互动、文化浸润等形式,让孩子们在欢乐中学习食安知识,感受齐鲁文化魅力。

趣味游戏,点燃食安热情

志愿者以“安全食品长啥样”为主题,通过趣味互动帮助孩子们掌握食品安全知识。志愿者利用卡通课件展示食品“身份证”(生产日期、保质期、QS标志等),并设计“食品小侦探”游戏,让孩子们辨别过期食品、劣质包装食品等。孩子们踊跃发言,如“这零食包装破了还过期,不能吃!”“苹果没坏,能吃!”答对的小组获得“食安小卫士”贴纸,现场气氛热烈。游戏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食品安全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  

经典诵读,探寻食安文化根源

在科普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志愿者还带领孩子们走进经典,探寻齐鲁饮食文化中的食安智慧。志愿者选取《论语》《孟子》相关篇章,解读其中饮食智慧。引导孩子们齐声诵读《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言,寝不语”等名句,随后念《孟子》“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并结合齐鲁饮食“重精细、讲礼仪”传统解读:“山东人做菜精细体现‘食不厌精’,吃饭规矩是‘食不言’的传承,利于健康且显尊重;《孟子》语句告诉我们吃饭要细嚼慢咽才能尝本味。在朗朗书声与生动讲解中,齐鲁饮食文化的种子悄然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这种将经典诵读与文化解读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学习到了传统经典中的饮食智慧,更激发了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之情。

童心绘食,诠释传统饮食智慧

志愿者组织“绘制饮食有节”活动,让孩子们内化食安知识与饮食文化理念。孩子们发挥想象,用画笔诠释对传统饮食智慧的理解:有的画“定时吃饭的小闹钟”,呼应“饮食有节”时间观念;有的设计“不挑食的彩虹餐盘”,融入齐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均衡理念;还有的画家人围坐安静用餐场景,重现“食不言”传统礼仪。这些童趣作品展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他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和对齐鲁饮食文化的生动解读。

此次实践活动以“食安科普+文化传承”为纽带,不仅为孩子们搭建了一座连通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桥梁,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守护舌尖安全”与“传承文化根脉”的双重种子。当食品安全的现代理念与齐鲁饮食文化的千年智慧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知识的火花,更是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文为魂”的深刻诠释。

志愿者们用青春力量践行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既做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让健康饮食的理念融入童年日常;更做文化基因的激活者,让齐鲁文脉中“食不厌精、饮食有节”的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这场实践不是终点,而是高校服务社会、青年传承文明的全新起点。未来,鲁东大学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将持续探索“科普与文化共生”的路径,让更多孩子在守护健康的同时,读懂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传统智慧成为滋养成长的精神养分,为培养有文化自信、有健康素养的新时代少年贡献力量,让青春之花在传承文脉、服务人民的实践中绚丽绽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食安科普融文脉,齐鲁文韵育童心——鲁鲁东大学食趣青芒志愿服务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