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音校读到教学互动,从方言调研到放飞梦想,从青少年学生到老年群体——今夏,西南大学“语润彭水·言筑未来”推普实践团队踏着七月的热情奔赴重庆彭水,深入武陵山区,聚焦不同年龄层的语言需求,以精准化、场景化的实践行动,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基层落地生根,用青春力量搭建起跨代际的沟通桥梁,奏响了语言赋能乡村发展的和谐乐章。
一、操场围坐成课堂,声韵流转话青春
七月的彭水中学操场,阳光炙烤着跑道,却挡不住围坐人群的热闹。几十名高中生与实践队员围坐成圈,一场“零隔阂”的普通话小课堂在欢声笑语中开场。
没有课桌的界限,学生们或席地而坐、或俯身记录,遇到拗口的词汇便主动举手请教。队员们索性融入人群,和大家肩并肩坐着,用手机播放标准发音音频,逐字纠正细节。当语句从生涩念到流利,当讨论“未来理想”时的普通话渐渐褪去羞涩,操场上的声音里多了份笃定——那是青春直面挑战的勇气,也是用语言锚定方向的力量。
教学告一段落,队员们拿出问卷、打开录音,和学生们拉起了关于普通话使用情况的采访。学生们的坦诚像暑天的风,吹散了拘谨。队员们认真记录当地学子需求,并坦言,本次的实践让他们明白: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用共同的语言,让每个年轻的梦想都能被清晰听见。而那些回荡在操场上的声音,终将成为这群山里少年奔赴远方时,最坚实的底气。
二、院落传声递温情,语润桑榆共前行
7月,实践团队走进彭水绍庆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在开展物资捐赠的基础上,针对老年群体的语言需求开展专项推普。
团队围绕日常交流场景,详细教学老年人在普通话使用中的高频语句。还结合卫生常识讲解“勤洗手”“勤通风”等表述,通过防诈场景模拟传授“核实身份”“不点不明链接”等对话,辅以慢语速、肢体动作强化老人的理解。
与此同时,团队通过一对一访谈收集老人们的需求,形成适老化推普清单,为后续服务提供精准依据。老人们在交流中与队员心连心,打开了话匣子,一来一往间,隔阂渐渐消了,心也越靠越近。当老人能用普通话清晰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时,语言的实用价值与人文温度在此交融。
活动接近尾声时,一位奶奶拉着队员们讲述她年主动提议为大家演唱歌曲。她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响亮有力又饱含深情地唱起了《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熟悉的旋律响起,老人眼中泛起泪光,队员们也深受触动。歌声传递出老一代对国家发展的真挚情感,更让在场所有人感受到语言背后承载的时代记忆与民族认同,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从活力四射的中学操场到宁静祥和的养老院落,西南大学“语润彭水·言筑未来”实践团队以差异化服务回应不同年龄群体的语言需求,将推普工作与青少年成长、老年人生活紧密结合,既传递了知识,更凝聚了情感。此次实践不仅为基层群众送去了精准的语言支持,更以青春实践诠释了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促进城乡交流、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深远意义,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青年力量。
作者:李政阳 关扉阳 王天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语润彭水:有的放矢架起跨代际推普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