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川官网

羊城论道:一场“无剪辑”的手术沙龙如何重塑大湾区眼科版图

近日,广州南沙。珠江口潮声与刀锋入眼激光声在同一时空交汇——由爱尔眼科泛大湾区管委会主办的“眼科手术沙龙”低调开场,却悄然翻开了区域眼科协作的新一页。没有华丽的开幕式,也没有冗长的领导致辞,14 段“一刀未剪”的手术视频被原汁原味地搬上屏幕,数十位术者面对面“拆招”,把临床最隐秘的细节摊在阳光下。这场看似“小而精”的聚会,其实回答了当下医疗界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技术如何共享?标准如何统一?区域如何协同?

一、把手术室搬到会场:真实比完美更有力量

传统学术会议常见 PPT 里的“精选案例”,往往只展示成功的一面。此次沙龙反其道而行:视频无剪辑、术者匿名、并发症不遮掩——黄斑裂孔术中突然出血、白内障超乳针头断襻、角膜植片缝合张力不均……每一帧都是“事故现场”。主持人只给 3 分钟背景介绍,随后进入“弹幕式”点评:

“此处为何选择 25G 而非 27G 玻切头?”  

“人工晶体调位钩的角度能否再低 5 度避开虹膜血管?”  

“如果重做一次,你会在哪个时间节点追加前房注粘弹剂?”

专家们围着屏幕“一帧一帧吵架”,年轻医生则举着手机录下关键节点。深圳市眼科医院赖铭莹教授说:“这比任何教科书都直观,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决策树’,而不是修剪后的‘结果’。”

二、三大单元,十四例手术:一次跨亚专科的“横向拉通”

沙龙把 14 例手术切成三个“硬菜”:

1. 屈光与导航单元  

  全飞秒 Smile Pro、TICL 植入与术中 OCT 实时叠加的画面,让“毫米级”切口有了“微米级”证据。争论焦点集中在“导航屏幕的延迟是否会导致追踪误差”,最终共识:延迟 < 20 ms 即可忽略,但需提前校准。

2. 眼底与玻切单元  

  从黄斑前膜剥除到睫状体复位,4 台复杂眼底手术连续播放。中山眼科中心马伟教授现场演示“双手剥膜”与“单手镊膜”在裂孔闭合率上的差异,统计显示前者可减少 8% 的二次手术率。

3. 白内障与眼表单元  

  3D 导航下成熟期白内障劈核、人工晶体断襻应急固定、感染性角膜溃疡羊膜覆盖……每台手术结束即刻投票“如果换作你会怎么做”,现场实时柱状图把“经验”量化为“群体决策”。

三、从“技术共享”到“标准共建”:一张大湾区路线图

爱尔眼科集团总院长唐仕波在总结时给出两组数字:  

2024 年泛大湾区已获得 10 项省级科研立项、发表 16 篇 SCI;  

疑难眼病远程会诊中心已连接 42 家医院,平均响应时间 27 分钟。

这些数据背后是一条清晰的“技术-标准-服务”链条:  

沙龙中达成共识的《黄斑裂孔手术操作要点 2.0》《TICL 导航下晶体调位规范》将以白皮书形式下发;远程会诊系统将把“无剪辑视频”作为标准附件,基层医生可一键上传病例,由三甲专家 30 分钟内给出二次意见;下一步,AI 质控系统将用算法自动标出手术视频中的“关键风险帧”,实现“人机共审”。

四、青年医生收获:一场“沉浸式”成长

“以前参会怕大佬,现在可以按暂停键直接质问大佬。”来自佛山南海爱尔的一名 90 后住院医这样说。沙龙特设“一分钟吐槽”环节:年轻医生可以现场指出视频中上级医师的“犹豫动作”,而术者必须给出解释。俞晓艺教授笑称:“这是把手术室里的 hierarchical gap(等级差)搬到阳光下暴晒。”

五、尾声:让技术流动,让病人受益

当珠江口的晚霞映在会场玻璃幕墙上,唐仕波教授用一句话收尾:“我们要让最好的技术,像珠江水一样在大湾区里自由流动,最终流到每一位患者眼中。” 沙龙散场,但 14 段无剪辑视频已上传云端,成为 42 家协作医院的共享教材;下一次聚会地点已定在珠海横琴——那里将聚焦“青光眼微创手术”。

一场沙龙,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世界,却为“区域眼科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用真实打破壁垒,用共识替代权威,用共享缩短差距。珠江潮起,羊城灯亮,大湾区眼科的下一幕,已在手术刀与显微镜的合奏中悄然开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羊城论道:一场“无剪辑”的手术沙龙如何重塑大湾区眼科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