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陶喆北京演唱会开唱前夕,一场关于“抢票”的另类博弈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多名粉丝自曝通过应聘演唱会保安、志愿者等岗位实现“曲线追星”,甚至有粉丝调侃“既能听偶像唱歌,又能赚外快,这波不亏”。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强实名制下粉丝的观演焦虑与行业生态的微妙变化。

保安岗成“追星新选择”:日结工资+近距离接触
“报名时没想太多,就想离偶像近一点。”25岁的陶喆粉丝小林向记者透露,他通过招聘平台应聘了演唱会安保岗位,日薪150元,工作时长从中午12点至晚10点半,包一餐饭和两瓶水。尽管需全程站立维持秩序,但小林认为“能合法进入内场,比蹲守黄牛靠谱多了”。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2023年3月,一名男粉丝为见张婧仪,应聘成都录制现场保安,却因颜值过高引发路人围观,最终被调离岗位的乌龙事件曾登上热搜。而2025年7月,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演唱会相关岗位搜索量同比激增240%,其中“保安”“志愿者”成为高频词,部分岗位明确标注“可观演”。
强实名制下的“生存策略”:代抢、录信息与邀请函
粉丝的“创意追星”背后,是强实名制电子票带来的购票困境。以陶喆演唱会为例,本次演出采用“一人一证一票”强实名制,入场需核验身份证、人脸与购票订单信息,杜绝了传统纸质票的转让可能。在此背景下,粉丝衍生出三大购票策略:
- 代抢服务:通过摩天轮等平台委托数百人同时抢票,成功率约30%,但需承担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 录信息渠道:向主办方合作渠道商提供身份证、手机号等信息,由对方直接录入系统,出票率达95%,但票价通常溢价50%以上。
- 邀请函市场:演出前1-3天出现的“内部票”,价格波动极大,某二手平台显示,陶喆演唱会邀请函最高被炒至原价的3倍。
行业观察:从“黄牛狂欢”到“技能内卷”
“过去粉丝拼手速,现在拼策略。”演出行业分析师李薇指出,强实名制有效打击了黄牛囤票,但也催生了新的灰色地带。例如,部分渠道商通过“录信息”方式批量购票,再以“邀请函”名义高价转售,实质仍是变相加价。而粉丝应聘保安、志愿者等岗位,则暴露出演出市场临时用工监管的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曲线追星”都能成功。2024年11月,一名粉丝因忘记带票,试图通过视频验票入场,虽最终在工作人员协助下解决问题,但过程堪称“惊心动魄”。此类案例提醒粉丝:合规观演仍是首要原则。
粉丝经济新命题:如何平衡体验与公平
“我们理解粉丝的热情,但更希望他们通过正规渠道购票。”陶喆演唱会主办方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强岗位招聘审核,避免“追星专用岗”扰乱市场。与此同时,大麦网等平台正试点“候补购票”功能,通过智能算法释放退票资源,提升购票公平性。
在这场“抢票大战”中,粉丝的智慧与行业的变革正在碰撞出新的火花。正如小林所说:“见偶像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合法、安全、不添乱,才是对偶像最好的支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环球视察网 » 没抢到票怎么办?粉丝为了见陶喆去演唱会当保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