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察网

复现高速施工驾驶辅助事故:技术局限与安全警钟再鸣

2025年7月,懂车帝《懂车智炼场》节目通过模拟15类辅助驾驶高危事故场景,揭示了高速施工路段对智能驾驶系统极端挑战。结合近期多起真实事故与权威测试数据,高速施工场景已成为检验辅助驾驶技术安全性的“试金石”,而技术局限与用户认知偏差正成为主要风险源。

一、真实事故复现:施工路段成“事故重灾区”

典型案例1:安徽高速施工改道事故
2025年3月,一辆小米SU7 Max在夜间高速施工路段以116km/h行驶时,因NOA辅助驾驶系统未能及时识别封闭车道改道标识,车辆撞上隔离带水泥桩,致3人死亡。事故复现显示,系统从检测到路障到碰撞仅预留2秒反应时间,远低于人类正常反应阈值(约1.5秒)。

典型案例2:包茂高速隧道出口追尾
2025年4月,湖南包茂高速隧道出口处,一辆开启辅助驾驶的车辆因驾驶员打盹,系统未识别前方变道货车,导致追尾。技术人员分析指出,隧道内光线骤变使传感器“失明”,环境感知模块反应速度比人类慢0.5-1秒,在时速100km/h下相当于14-28米制动差距。

行业共性缺陷
懂车帝测试数据显示,高速施工场景中,仅47%的车辆能安全避让卡车等障碍物;夜间施工路段事故率是白天的3倍,主要因摄像头捕捉距离缩短30%、毫米波雷达对静止物体误判率增加40%。清华大学专家指出,车道线模糊、施工标志混乱或雨雪天气会进一步削弱系统决策能力。

二、技术局限:感知与决策的“双重短板”

1. 静态障碍物识别不足
懂车帝模拟的“施工路遇卡车”场景中,部分车辆在撞击前0.5秒才报警,且减速幅度不足。例如,某品牌车型从121km/h仅降至114km/h,碰撞力度未有效削弱。中南大学报告显示,感知系统对锥桶、水泥桩等静态障碍物识别率低于60%,夜间或复杂路况下更低。

2. 动态场景决策滞后
在“消失的前车”场景中,系统对前方突然变道的车辆反应延迟率达86%,导致追尾风险激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鲁光泉分析,L2级系统依赖预设算法,难以应对施工路段临时改道、标识遮挡等非标准化场景。

3. 接管机制存在缺陷
L2级系统要求驾驶员全程监管,但突发场景下预留反应时间普遍不足。懂车帝测试中,系统退出时平均仅预留2-3秒接管时间,而人类从分心状态恢复专注需至少3秒。此外,部分用户使用“方向盘配重块”欺骗监测系统,加剧了风险。

三、用户认知偏差:从“辅助”到“脱手”的误区

1. 宣传误导与责任模糊
车企在宣传中常使用“准L3”“高阶智驾”等模糊表述,导致用户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例如,某品牌CEO曾直播强调其系统“稳如老狗”,而事故后却以“用户未及时接管”为由规避责任。法律专家指出,L2级系统事故中,除非证明车辆存在设计缺陷,否则驾驶人需承担全责。

2. 危险行为频发
贵阳高速交警查处的案例中,一名驾驶员启动辅助驾驶后双手离盘接打电话,被处以驾驶证记3分、罚款50元。更极端的是,部分用户竟在高速上闭目养神或玩手机,完全放弃对车辆的监管。懂车帝调查显示,仅30%用户能区分L2与L3级自动驾驶,而“脱手脱眼”行为在夜间或长途驾驶中尤为普遍。

3. 社会风险扩散
网络平台上流传的“脱手驾驶教程”和短视频中的危险操作被广泛模仿,进一步加剧了事故风险。例如,某用户模仿“辅助驾驶睡觉”教程后,车辆冲入施工区撞翻警示筒,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四、安全应对:技术、监管与用户的“三方共治”

1. 技术优化:强化感知与冗余设计
小米等车企已推出新版辅助驾驶系统,宣称优化加减速线性度及障碍识别能力。专家建议,未来需开发激光雷达与摄像头融合的传感器冗余技术,提升极端场景识别率。

2. 监管升级:明确功能边界与责任划分
工信部正推动L2/L3级分级标识标准化,强制车企明确功能边界和风险告知。同时,建立第三方数据托管机制,避免车企自查导致责任认定不公。例如,在安徽事故中,家属质疑车门锁死阻碍逃生,若存在数据篡改可能,第三方托管可提供关键证据。

3. 用户教育:将安全意识纳入驾考
懂车帝联合交警部门呼吁,将辅助驾驶操作规范纳入驾考内容,要求驾驶员全程手握方向盘、视线不离路况,复杂路段主动接管。此外,高速服务区匝道等特殊路段应设置“停止使用智能驾驶”的提醒标识。

结语:技术进步需以敬畏生命为前提

当前辅助驾驶的核心价值是“人机共驾”,而非替代人类。懂车帝测试与真实事故均表明,L2级系统在高速施工、夜间、隧道等场景中存在显著局限。用户需明确系统边界并随时准备接管,车企应避免夸大宣传,监管方需加快立法与标准制定。唯有技术创新与安全敬畏同步提升,智能驾驶才能真正成为出行安全的“守护者”,而非“风险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环球视察网 » 复现高速施工驾驶辅助事故:技术局限与安全警钟再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