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央视春晚上,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吃面条》一炮而红,成为中国电视史上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小品节目。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部经典作品在诞生过程中历经波折,甚至因“太好笑”险些无缘春晚舞台。近日,朱时茂在采访中回顾了这段创作历程,揭开了《吃面条》背后的故事。
创作艰难:三次“逃跑”与反复修改
据朱时茂回忆,1984年春晚剧组邀请他与陈佩斯在宾馆闭关创作小品剧本,但由于当时小品尚未成为一种成熟的表演形式,二人摸索一周完成的初稿未能通过审核。更尴尬的是,宾馆用餐需交粮票,而剧组经费紧张,二人自觉不便久留,竟直接“跑掉”了12。
春晚剧组发动全台人员寻找,甚至联系八一电影制片厂领导协助,才将二人“抓回”继续创作。如此反复三次,剧本才最终敲定15。排练期间,陈佩斯因不满导演组的反复修改一度罢演,朱时茂多次劝说才让他重回舞台1。
“太好笑”引发争议:导演顶住压力拍板
《吃面条》在彩排时效果极佳,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知名演员朱明瑛甚至笑到趴在地上35。然而,这种纯粹的搞笑风格却引发春晚内部争议。有工作人员质疑:“春节晚会是正式场合,让观众这么笑是否合适?”35
直到直播当天下午,节目仍未确定能否登台。最终,总导演黄一鹤力排众议,表态:“这个节目要上,出什么事,我顶着!”37
意外成就经典:中国小品的开端
《吃面条》播出后轰动全国,陈佩斯与朱时茂的表演让“小品”这一艺术形式正式登上春晚舞台36。朱时茂透露,当时连“小品”这一名称都是临时确定的——导演黄一鹤问他们这是什么表演形式,二人回答:“这是小品。”从此,“小品”成为春晚的固定节目类型3。
尽管《吃面条》剧情简单,但其夸张的表演和深刻的生活哲理(如演员的艰辛与梦想的落差)使其成为经典18。此后,二人又合作了《主角与配角》《警察与小偷》等作品,奠定了中国喜剧小品的黄金时代46。
如今,《吃面条》已过去40余年,但它的影响力仍在。朱时茂感慨:“我们努力过,也成功过,能被观众认可,就是最大的欣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朱时茂揭秘小品《吃面条》背后故事:因“太好笑”险被春晚毙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