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方多地进入蝉鸣鼎盛期,一种被称为“蝉尿攻击”的现象悄然登上社交平台热搜。不少网友分享自己被树上坠落的细小水滴击中,随后皮肤出现短暂刺痛或瘙痒的经历,甚至有人将其与“酸雨”“昆虫毒液”等危险物质关联,引发公众对“蝉尿是否危害健康”的广泛讨论。对此,昆虫学、皮肤医学等多领域专家联合回应:蝉尿成分无毒,但特殊情况下可能引发过敏,公众无需过度恐慌。
现场直击:蝉尿如“细雨”,市民体验两极分化
在广东广州、福建厦门等地的公园和绿化带,记者观察到,每当蝉群聚集的树木下方,总会出现零星水滴坠落现象。这些液体呈透明色,无异味,落地后迅速蒸发,仅留下微小水渍。市民王女士描述:“走在树下突然感觉额头一凉,像被滴了眼药水,抬头看又找不到源头。”而另一位市民李先生则表示,自己被蝉尿滴到手臂后,局部皮肤泛红并伴有轻微刺痛,“持续了大概半小时才消退”。
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阅读量已超2亿,网友评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这是大自然的‘恶作剧’,无伤大雅”;也有人担忧:“蝉以植物汁液为食,尿液会不会含有毒素或细菌?”更有网友戏称:“南方蝉多,出门要带伞防‘尿’!”
专家释疑:蝉尿成分95%为水,毒性可忽略不计
针对争议,华南农业大学昆虫学教授陈志强解释,蝉的排泄物俗称“蝉尿”,实为其消化系统过滤后的多余水分与微量无机盐混合物。“蝉通过吸食树液获取营养,但树液中90%以上是水分和糖分,蝉的肾脏会浓缩吸收糖分,将多余水分直接排出体外。”他强调,蝉尿成分与人类尿液截然不同,更接近“蒸馏水”,不含蛋白质、毒素或致病微生物,“被滴到皮肤上,只需用清水冲洗即可”。
对于部分市民出现的过敏反应,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吴文育指出,这可能与个体敏感性有关。“蝉在排泄时会混入少量体表分泌物,如蜡质或外骨骼碎屑,极少数人可能对此产生接触性皮炎。”他建议,若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可用冷敷缓解,症状持续不缓解时需就医,但无需因此对蝉尿产生过度恐惧。
延伸讨论:自然现象与公众认知的“信息差”
事实上,这并非“蝉尿”首次引发关注。2021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曾出现“蝉群尿如暴雨”的奇观,当地媒体报道称,部分居民因未及时清理车窗上的蝉尿痕迹,导致挡风玻璃模糊影响驾驶安全。而此次国内讨论的焦点,则更多集中于“健康风险”,反映出公众对自然现象的认知仍存在信息盲区。
“蝉尿本身无害,但公众的警惕心值得理解。”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与昆虫的接触场景增多,类似“蝉尿攻击”的讨论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但也要避免因片面信息引发不必要的恐慌”。
目前,多地林业部门已通过科普海报、短视频等形式向公众普及蝉尿知识。正如一位网友评论:“知道真相后,再看树上的蝉鸣,反而觉得这是夏天最生动的注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蝉尿”攻击引热议:天然液体对人体究竟有无危害?专家解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