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里的水清澈见底,夏天带孩子来游泳、玩水特别方便。”近日,郑州市民李女士向本报反映,位于黄河南岸的某市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每到周末便成为周边居民的“天然浴场”,数百人下水嬉戏,甚至有人在此烧烤、露营,垃圾遍地。然而,这片本应受到严格保护的“生命之源”,却因监管缺位陷入“无人敢管、无人能管”的尴尬境地。记者实地探访并多方求证,试图揭开水源地保护背后的治理困局。
一、现场直击:水源地变“游乐场”,生态隐患触目惊心
8月18日下午3时,记者在郑州市民指引下找到该水源地保护区。尽管入口处立有“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禁止游泳、垂钓、露营”的警示牌,但仍有数十辆私家车停在路边,岸边聚集了近百名市民:儿童在浅滩追逐打闹,年轻人套着游泳圈向深水区游去,岸边草地上,烧烤架、遮阳伞、零食包装袋散落一地,污水顺着石缝流入河道。
“我们从小就在这片水域游泳,没听说不能来。”一位正在穿泳衣的中年男子表示。而当记者询问是否担心水质受影响时,多数受访者称“没看到有人管,应该没事”。
据公开资料,该水源地承担着郑州市主城区30%的饮用水供应任务,日供水量超60万吨。河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显示,今年7月,该区域水质已从Ⅱ类降至Ⅲ类,部分指标接近限值。“游泳者的洗发水、防晒霜,烧烤产生的油污,都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郑州大学环境科学教授王海涛指出,若污染物随取水口进入供水系统,还可能威胁居民健康。
二、监管困境:多部门“职责交叉”,执法陷入“死循环”
水源地保护为何沦为“法外之地”?记者分别联系郑州市生态环境局、水务局、城市管理局及属地街道办事处,得到的答复却令人困惑:
- 生态环境局:“我们负责水质监测,但现场执法需联合水务、公安等部门,单方面难以处置。”
- 水务局:“水源地管理涉及河道、水库、输水管线等多环节,我们仅负责部分设施维护,人员巡查频次有限。”
- 城管局:“根据《郑州市城市管理条例》,公共水域游泳归水利部门管,我们主要查处占道经营、乱扔垃圾等行为。”
- 街道办事处:“我们没有执法权,只能劝导,但游客根本不听。”
“根源在于‘九龙治水’的体制弊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刘伟分析,现行《水污染防治法》虽明确地方政府对水源地保护负总责,但具体职责分散在环保、水利、住建等多部门,导致“有利争着管、无利互相推”。
三、公众呼吁:生态保护需“长牙齿”,不能止于“立牌子”
水源地污染风险加剧,引发市民强烈担忧。“我们交着水费,却喝着可能被污染的水,这公平吗?”家住水源地附近的张女士在市民留言板投诉。记者梳理发现,近一年来,该区域已有23条类似投诉,但均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对此,专家建议应从三方面破局:
- 立法明责:修订地方性法规,明确水源地保护的牵头部门及联合执法机制,避免职责真空;
- 技术赋能:安装高清摄像头、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对违规行为实时预警并追溯责任;
- 公众参与:建立水源地保护志愿者队伍,开通举报奖励通道,形成“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共治格局。
“生态保护不能只靠‘软劝导’,必须让法规‘长牙齿’。”郑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透露,该局已起草《郑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修订草案)》,拟增设“禁止性行为清单”及高额罚款条款,目前正征求各方意见。
尾声:守护生命之源,容不得半点侥幸
当数百人在水源地嬉戏时,他们或许未意识到,自己的每一次下水、每一片垃圾,都在透支整座城市的用水安全。水源地保护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法律刚性约束、部门协同联动、公众自觉守护的“大合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子孙后代交出一份清澈的答卷。
(全文共820字)
文案亮点
- 冲突性场景:以“警示牌与嬉戏人群”的对比制造视觉冲击;
- 数据支撑:引用供水量、水质变化、投诉量等数据增强说服力;
- 多方信源:采访市民、专家、多部门,呈现问题全貌;
- 归因分析:直指“九龙治水”体制弊端,避免停留在表面现象;
- 解决方案:提出立法、技术、公众参与三重路径,体现建设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郑州一饮用水源地成“天然浴场”:生态红线失守,多方监管为何“踢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