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凌晨,一则“智能门锁误识外卖员人脸自动开锁”的帖子在网络引发热议。当事人严先生称,其家中价值2999元的小米智能门锁2 Pro在夜间将外卖员误认为房主,直接开启门锁,而此时他正躺在床上刷题,这一离奇事件让智能门锁的安全性再度成为舆论焦点。

事件还原:门锁“认错人”,外卖员当场愣住
据严先生描述,8月10日晚他分两单点了外卖。22时17分,第一单送达时外卖员按了门铃;22时22分,第二单送达时,门锁日志显示“硕硕的人脸近距离开锁”,随后门锁自动开启。监控画面显示,外卖员将外卖挂在门把手上后,门锁突然解锁,他一脸诧异地回头查看,而严先生则从床上冲出拍照取证。
“这款门锁主打3D结构光人脸识别,号称能抓取面部细节生成独一无二的面谱,还能防照片、视频攻击。”严先生表示,此前他偶尔遇到人脸识别失败需二次尝试的情况,但从未发生过误识别陌生人开锁。他第一时间联系小米客服,对方回应将安排工程师上门检测,并记录情况反馈至总部。
技术争议:3D结构光真的安全吗?
涉事门锁商品页面显示,其采用“不可见光斑投射+3D活体防伪检测”技术,宣称“安全靠谱”。然而,国家锁具质检中心首席安全顾问李永宁指出,尽管3D结构光比2D识别更安全,但仍存在被3D面具破解的风险,“技术精度、环境光线、面部角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识别准确性”。
此次事件中,外卖员与严先生“脸型有点像”成为关键线索。有网友猜测,相似面容可能干扰了算法判断;也有人质疑,夜间光线不足是否导致门锁误判。对此,小米客服未直接回应技术漏洞,仅表示“需上门检测后确认原因”。
行业反思:智能门锁安全边界在哪?
这并非智能门锁首次陷入争议。2024年12月,西安某小区曾发生类似事件,用户刷脸锁被外人异常开启,且未触发警报。专家指出,当前智能门锁市场存在两大隐患:一是部分厂商过度宣传“黑科技”,实际安全等级未达承诺;二是用户对技术局限性认知不足,忽视备用验证方式的重要性。
“建议消费者选择支持多重解锁方式的产品,如人脸+指纹+密码组合,并定期更新固件。”李永宁提醒,厂商也应加强活体检测算法研发,提升复杂场景下的适应性。
后续进展:小米承诺彻查,用户等待结果
截至8月13日,严先生的门锁已被工程师取走检测,小米官方表示将在一周内出具详细报告。同时,客服已建议他暂时关闭人脸识别功能,改用密码或钥匙开锁。
这场意外事件为智能家居行业敲响警钟:在追求便捷的同时,如何守住安全底线,将是所有厂商必须回答的命题。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该重新思考——我们是否真的准备好,将家门安全完全交给一台机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云川官网 » 小伙夜里点外卖,智能门锁被外卖员人脸识别打开了